扫一扫  加微信
苏豪集团:进军国际化百年名企
2019-05-23 11:00:00  来源:新华日报

  

  高端访谈

  【高端访谈】本届江苏发展大会暨全球苏商大会,您交流了什么样的话题?您对未来江苏发展有着怎样的愿景?

  王正喜:我想以一带一路为话题谈些认识与想法。建设一带一路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共建一带一路更加显出中央战略决策的前瞻性。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给苏商带来发展机遇。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随着一带一路的共建,江苏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一些过剩的产业,在其他国家可能正逢其时。另外,一带一路还带来了金融投资机会,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江苏省一带一路投资基金落户在苏豪,为我们集团以及江苏的资金在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投资创造了条件。

  对于江苏未来发展愿景归纳为三句:更富足,更开放,更和谐。

  【高端访谈】这么多年,苏豪扎根在江苏大地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这次您作为国有企业的代表,参加江苏发展大会,共商江苏发展大计,您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王正喜:首先是苏商的家国情怀。越是在困难面前,苏商的斗志越昂扬,为国发展的热情越高涨。

  其次是江苏企业的实力雄厚。江苏是中国经济总量第二的省份,改革开放四十年,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企业家,成长了无数的优质企业,发展大会来了这么多的企业家、苏商,许多都是行业和产业的领军人物,这就是江苏发展的动力源,也是江苏经济的底气所在。

  最后是江苏的营商环境优良。一直以来,江苏的政府秉承服务意识,高效服务企业发展,为各类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和发展环境,赢得了世界各国企业家的青睐。江苏成为全世界投资沃土的关键因素,也是成就江苏未来的根本保证。

  【高端访谈】有人把国企比成“大象”,认为国有企业摊子很大很难转型,作为江苏大型国有企业的掌门人,您怎么看?

  王正喜:首先,我想就国企比成大象谈点想法。中国经济的成功,得益于国资、民资、外资三驾马车的齐头并进,改革开放40年来,不论是民营经济、外资还是国企,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经过上一轮国企改革之后,国资主要将力量集中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领域,国有资本的集中度相对提高,国有企业规模实力大大提升,世界500强中国大陆已经有超过100家,其中大部分是国企,所以有人把国企比成大象,这不能说是错,相反这说明国企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国企不是与民争利,而是在共享做大中国经济蛋糕的前提下,与民企、外企一起成长。我们要看到,正是因为有国企这些“大象”,无论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中国经济始终能够行稳致远,国企这些大象,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海神针。

  其次,关于国企转型难的问题,我有三方面体会:一是企业大了,转型都存在困难。这不仅仅是国有企业的问题,实际上是世界上所有大企业的问题。船小好掉头,很多国企已经成长为大型舰艇甚至航空母舰,掉转船头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苏豪的转型势在必行。苏豪集团传统主业是国际贸易,2018年进出口总额近18亿美元,位列全国对外贸易200强,但是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面临的危机。不转型我们的路会越走越窄,但我们认为,转型不是转行,我们在外贸这个主业领域推进转型。三是苏豪其实一直在转型。今天的苏豪已经由一个单一的外贸企业转型为综合性的投资集团,我们是一边发展一边转型,我们的主业已扩展到金融投资,集团年15亿元左右的利润中,金融投资收益已占到七成。

  【高端访谈】为贯彻省委“六个高质量”部署,齐心协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苏豪集团在国企改革创新中,是如何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抓好目标任务、把实体经济做强的?

  王正喜: 苏豪集团作为省属国有企业,始终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服务全省改革发展大局作为贯彻省委“六个高质量”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应有之义和努力方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做强实体经济为己任,集团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开局。目前,集团利润增长高于省属企业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降至50.5%,持有可变现的有价证券约48亿元,拥有不动产近50万方,资产结构、资产质量良好。一是确立高质量发展走在省属企业前列的目标导向。二是着力推进资本证券化。集团旗下弘业股份和弘业期货两家上市公司,其中弘业期货在香港上市。三是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集团抢抓纺织品服装产能转移的宝贵机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有力支撑了集团贸易主业发展。四是身体力行做强实体经济。集团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起设立的江苏“一带一路”投资基金,已经对在沿线国家投资的12家境内母企业进行了投资。苏豪集团将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目标,以企业国际化和资本证券化为路径,不断提升集团综合实力,努力打造一个国际化的百年企业。 张艾情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