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淮安,‘运河之都’的光荣与梦想
2018-06-29 14:29:00  来源:新华日报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淮安水上立交

  里运河 李昂摄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淮安中洲岛公园,岛上鸟语花香,运河水穿过清江闸,绕岛缓缓流过。这种安宁平静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明清两朝这一带曾经是如何繁华。近500年间,每年运粮季节,上万艘漕船在这里排队过闸,常常帆樯衔尾绵延数里,南下的人在此下马乘船,北上的人在此弃舟登陆,转运交易的货物在此堆积如山……“南船北马”四个字浓缩了无限的热闹风光。

  清江闸两侧水位落差极大,宽度却仅有7米多,开闸行船时水流湍急,船夫稍有不慎就会船覆人亡。绝险之处的清江闸,无疑是大运河上的一处咽喉要地。如今,清江闸作为大运河沿线保存最完整的闸门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也成为“运河之都”淮安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五大中心”见证历史辉煌

  夫差开邗沟,淮安末口是北端;隋炀帝开大运河,淮安是通济渠东端;元代开京杭大运河,淮安清口位于黄河、淮河和运河交汇处,是天下要冲;明清两代,淮安是漕运总督驻地,管理漕运,保障京师供应,淮安在运河史上的地位非同一般。

  淮安区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巨大的柱础标示着这里曾有一片壮丽的建筑群。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倩告诉记者:“明清两代,漕运总督在这里掌管着约1800公里的漕运线,每年向京师供应400万石粮食,同时指挥1万多艘漕船、12万漕军,全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为7000万两白银,其中5000万两通过漕运实现。淮安还是河道治理中心,每年要花掉全国财政收入的1/10。今天的清晏园就是南河道总督的后花园,园名寄托着‘河清海晏’的理想。淮安清口一直是治河的中心,清口水利枢纽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宏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治河工程。”

  与此同时,淮安还是明清漕船制造中心,船厂从板闸绵延至清口,长达20余里,每年制造的漕船占全国一半以上;淮安是漕粮转输中心,被称为“天下粮仓”的常盈仓常年积聚150万石漕粮,为运河沿线四大转运仓之首;淮安还是淮盐集散中心,明清时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一半,当时主管淮北食盐运销的淮安盐运分司和淮安批验盐引所均驻于淮安境内。

  “正是因为淮安是运河沿线这五大中心,2008年中国古都学会授予淮安‘运河之都’的称号”,李倩对记者说,“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淮安有独特的地位和丰厚的底蕴。”

  “大运河淮安段的水工遗迹,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最高水平”,淮安市政协原副主席荀德麟告诉记者,清口水利枢纽就是集中国古代水利工艺之大成的遗产区。黄河夺淮后在黄淮平原不断改道,像野马一样决荡奔流,大量泥沙淤塞清口威胁漕运。明万历年间,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提出“蓄清刷黄,束水攻沙,保运济漕”的方略,即在洪泽湖东岸筑堤抬高水位,借助高水位在洪泽湖北岸形成急流冲刷黄河在清口沉淀的泥沙,以保障运河畅通。400年间,这里形成了堤、闸、坝、堰和转水墩等40多处水利工程,以及水文观测、平水分水、抗洪排涝等大型工程技术。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占地50平方千米的清口枢纽被列为世遗遗产区,它见证了古人与黄河抗争400年的智慧与勇气。

  活态遗产滋养现代城乡

  今天,立交桥在城市已司空见惯,但看到位于淮安南郊的水上立交,人们还是会被深深地震撼。

  在这里,淮河与京杭运河十字交叉,但却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淮河在下方的河床上自西向东流向黄海,其上方悬空6米,南北向的京杭运河上船只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古老运河与现代技术,就这样在这里交汇。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活力,直到今天仍然是一条流金淌银的黄金水道。淮安市委宣传部文改办主任叶楠告诉记者,大运河淮安段今天仍然生机勃勃,淮安船闸年船舶通过量近2.9亿吨,通过量全国第一;淮安率先在苏北运河开通港口集装箱运输,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5万标箱,占全省内河的75%,在全国内河港口中处于领先地位。

  淮安的运河遗产中,体量最大的要数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平告诉记者,洪泽湖是一座人工湖,潘季驯推行“蓄清刷黄”政策筑起洪泽湖大堤抬高洪泽湖水位,使得洪泽湖面积不断扩大,而黄河夺淮带来的泥沙又进一步垫高了湖底,洪泽湖成为悬湖,民间传说宝应的宝塔尖和洪泽湖底一样高。历史上洪泽湖多次决堤,湖水倾泻而下往往使得宝应、高邮、兴化、泰兴等地区成为一片泽国,受灾人口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人。

  “如今洪泽湖底还淹没着9座古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泗州城,自洪泽湖形成以来,泗州城平均每7年淹一次。康熙十九年(1680),连续70多天的暴雨一夜之间淹没了泗州城。那次洪灾,州官们被迫在城门上办公2年,衙署搬到淮河对岸的盱眙县城等待了90多年,仍未等到水退。”裴安平说,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是第一条被治理的大河,近年建成的淮河入江水道、入海水道,终于驯服了淮河。如今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洪泽湖大堤,守护着里下河地区2600万人口、3000多万亩土地和10多座中小城市,发挥着灌溉、蓄洪、运输、养殖、环保、生活用水等功能,继续滋养着城市乡村。

  “如果淮安没有运河之都的城市地位,也许今天就没有淮扬菜这个菜系。集漕、河、船、税、盐于一体,当地消费能力可谓挥金如土,白银如水,达官、巨商、名士千方百计延揽名厨,搜集奇珍异品,满足奢靡的口腹之欲。清人笔记所载,清宴园里一碗驼峰要宰两三头骆驼,一品里脊肉要用活猪数十头,每头只取其一块精华,可谓穷奢极欲。”淮安市淮扬菜美食文化研究会会长高岱明说。

  因水而兴的淮安也因水而衰。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夺大清河入海,大运河缺水淤浅,运能大幅下滑。1860年捻军攻占繁华的清江浦,万千广厦付之一炬,后漕粮转海运,当地菜品也从烹天煮海转向返璞归真,以羊易鹿,用鸡当鹄,蟹脂代熊掌,乳猪替豹胎,以出神入化技艺调制家常肉蔬,形成了“和精清新”的烹饪风格。清末国人将淮帮菜、扬帮菜、京帮菜合称为“淮扬菜”,1949年9月30日,中央政府招待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外宾客,所用即是淮扬菜,率先上桌的就是淮扬名菜“软兜长鱼”,从此这道菜被称为“共和国第一菜”。

  保护传承再现繁华盛景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纲领,做好这三篇文章淮安先行一步,成果丰硕。

  3亿元保护一座古闸,淮安在保护运河文化遗产上可谓不惜代价。2014年,当地“板闸风情街”开发项目在施工时,在地下4.5米处挖出大条石。得知信息后,淮安市博物馆考古队迅速进场展开勘探和发掘,这处遗址最大的特点是闸底是用木料制成的,其工艺有点像现代装修铺实木地板。大运河申遗文本总撰稿张廷皓先生称这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沿线城市中一处最重要的新发现”。

  为了保护这处重要遗产,当地政府出资收回已经出让的100余亩土地,并把商业用地调整为文化遗产保护用地,计划在这里建设板闸遗址公园,展示闸体和河道,同时建设中国船闸博物馆。把财源滚滚的商业开发变成纯投入的遗产保护,政府的投入高达3亿元,彰显了地方政府的责任与担当。

  不仅如此,淮安还将依托运河文化遗址,建设淮安运河博物馆、漕船制造博物馆、漕粮仓储博物馆、水工科技馆、水利博物馆等,用大运河博物馆群讲好淮安故事。

  今年6月1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淮安拉开帷幕。这是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一次非遗展示,41座城市的160个非遗项目,11支秧歌号子表演队精彩亮相。观众不仅可以观看评弹、锡剧、楚州十番锣鼓、黄梅戏等演出,而且可以体验剪纸、瓷刻、泥塑等传统技艺,还可以购买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河北衡水内画、曲阜楷木雕刻……这些老技艺、老记忆、老味道,让人重温了大运河曾经哺育滋养的美好生活。

  在68公里长的大运河淮安段,里运河文化长廊是风光最优美的地方,中洲岛一带正是其起点。里运河文化长廊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蒋维林带着记者漫步河边,“围绕清江闸这处险要之地,两岸不到一平方公里内有儒家的文庙、佛教的慈云寺、道教的斗姥宫、基督教的福音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淮安包容聚合的城市特点在这方寸之间也可见一斑。此外,这里的清江浦楼是登高远眺运河风光的绝佳之处,陈潘二公祠纪念治河名臣陈瑄和潘季驯,吴公祠的神主吴棠曾任漕运总督,被称为‘天下粮仓’的常盈仓就在附近……这里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健身、晨唱暮舞的文化空间。”15.6公里长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分为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镇景区四大片区,今年底景观慢行系统将全线贯通,游人可以体验古镇的浓郁风情,感受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

  大运河沟通南北,是维护古代中国大一统格局的命脉。历史上,淮安在大运河沿线举足轻重,关涉天下大势,并因此繁荣千年。今天的淮安,正在打造文化运河、绿色运河、经济运河、共享运河“四大运河”,新淮安精神被提炼为“包容天下,崛起江淮”,历史的荣光与今天的梦想被一条运河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本报记者 王宏伟

  实 习 生 林惠虹

  摄 影 邵 丹

  链接>>>

  大运河淮安段

  世界遗产

  遗产区:清口枢纽

  漕运总督遗址

  河 道:淮扬运河淮安段

  遗产点:清口枢纽

  双金闸

  清江大闸

  洪泽湖大堤

  总督漕运公署遗址

  淮扬菜全鳝席

  清乾隆年间,淮安府山阳县河下镇上的周家老字号宴乐楼,化“常”鱼为神奇,一气推出了八大碗、八小碗、十六碟、四点心,共三十六道菜点的全鳝席。嘉道间,少东家周守仁、周守义兄弟,遍拜两淮名厨为师,将祖传长鱼宴拓展到六七十道。

  同治初年,原在河道总督署献艺后流落民间的名庖们,在此基础上,又新创了以黄鳝为主料、参鲍燕翅肚充当配角的数十品珍馐美味,使全鳝席达到108道。众所周知,黄鳝体量小,主料完全相同,所不同的只是辅料、技法和风味,要做出上百种美味,无疑技法是关键,故被业内人士公认为“屠龙神技”。

  1949年9月30日晚,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勤政殿举行国宴(共设六筵,淮安名厨张文显、孙宝仁等备料进京,担纲司庖),淮安全鳝席的代表作——“软兜长鱼”有幸率先登台,被人们誉为“共和国第一菜”。日前,淮安市政府已将108道全鳝席的传统烹制技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这项“屠龙神技”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高岱明

  清口枢纽

  清口水利枢纽遗址,位于淮安市淮阴区、清河区、清浦区境内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黄河水浑,淮河水清,黄、淮、运交汇处被称为清口。因为黄河巨量泥沙极大干扰了运河,从15世纪末开始,清口—洪泽湖枢纽工程在此兴建。现清口水利枢纽遗存极为丰富,主要为河道、水利工程设施及相关遗存等共计53项,其中河道9项,水源1项,水利工程设施41项,相关遗产2项。清口水利枢纽实施的“蓄清刷黄”“束水攻沙”等规划方略,集中了中国传统水利中主要水(河)工建筑、机构模式,并将工程管理与运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对漕运畅通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