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区域内城市间在经济、交通、生态、旅游等领域合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同城效应日趋显著。在今年的防疫复工中,长三角率先形成了区域健康码互认通用、产业链复工协同互助、就业招工协调合作等一系列机制,一体化步伐进一步提速。下一步,无论是新基建激活新经济,还是新经济释放新动能,迫切需要继续以优化营商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长三角电子政务一体化。
长三角电子政务一体化的导向。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运行的核心价值是高效执行力。当前,长三角各地都在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投资环境优的营商环境,为长三角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但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指标体系等方面的弊端。
价值观影响行为和追求,长三角政务一体化倡导的是各城市间共建服务政府的价值取向,就是不能各自为政、画地为牢,要从自我转变到全局,打破地域界限,提高整体效能。具体来说:一是为投资“清碍”。谁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上的力度大、效果好,谁就可能推动发展赢得新优势。实践表明,政务一体化依靠改革的力度能够提升社会投资的“温度”,通过简政放权,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从而释放一体化红利,实现经济“引擎”全速运转。二是为企业“减负”。通过长三角电子政务一体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要素自由流动,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就能够为企业松绑减负。三是为群众“增利”。凡是市场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要交给市场,把该放的权全部放到位。电子政务一体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让群众“少跑腿、不折腾”“少等待、不受气”,有最鲜活、最深刻的获得感。
推进长三角电子政务一体化的关键。推进长三角电子政务一体化需要有共同目标指向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共同参照的电子政务框架建设体系、共同遵照的体系化标准规范、富有号召力的职能部门和运作机制、有利监督考评的评估体系等。具体来说。一是“力量”要集成。需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政务服务水平一体化和均等化。目前,三省一市正在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学习和交流,集成推进创新性举措,形成制度叠加效应,提供更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样本。打破部门分割与层级界限,集成部门力量,提供全方位的“保姆式”精准服务,实现政务服务就近能办、同城通办、异地可办。例如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正在尝试推进城市之间市场准入的互联互通互认,让企业足不出市就能在异地办成营业执照。二是“标准”要集成。系统梳理法规、规章,对影响一体化发展的执法依据和执法规范做趋同操作。对于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应加快联合立法支持创新。加快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的运用,用技术倒逼流程再造,打造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更加安全可靠的政务系统。目前,长三角地铁一体化率先走出突破性一步,沪杭甬实现地铁刷码互联互通。长三角各地应继续朝着老百姓凭一张身份证就能把涉及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事情都办成的目标努力,加快数据共建共享共用,真正实现“一证通办一生事”。三是“数据”要集成。打破“信息孤岛”,统一明确信息共享的种类、范围、流程,加快推进部门政务信息联通共用。接下来,需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推动审批服务集成,打通数据壁垒,减环节、减流程、减前置、减时间。对数据集成改革涉及的每一项任务,制定明确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量化目标、跑表计时、到点验收、对账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