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还指出我们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强化国家科技创新力量,提升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更好发挥我国的本土优势。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已经超过4亿,拥有强大的购买力和消费力,这是其他任何经济体都无法比拟的超大市场规模优势。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我国创新水平的推动作用,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个关键点。
市场需求规模对技术创新有着决定性作用
技术创新的“需求拉动假说”认为,决定创新活动效率和方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需求导向、需求规模与盈利能力的变化是促进微观企业研发投入的最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即“需求引致创新”机制。根据杨格和斯密的观点,一个社会创造、吸收新知识和发明新技术的能力是由市场大小决定的,这意味如果缺乏足够大规模的市场,不仅新技术不能被发明,即使发明了,在商业上也无法大范围推广。市场需求规模对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理论机制上来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市场规模可以分摊企业研发成本,提高研发盈利预期水平。技术创新作为高风险、高投入、回报周期长的投资经营活动,不仅面临创新失败带来的高风险成本,还面临较高的固定投入成本。但从边际成本角度考虑,技术创新活动却有着很低的边际成本。比如,制药厂研发新药成本很高,但多制造一片新药的成本近乎为零。这种固定成本高、边际成本低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创新活动需要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来摊销其巨额固定成本实现盈利,提高其预期收益。
市场规模影响市场结构和技术创新动力。有限市场规模可能存在长期垄断厂商,但较大市场规模可以有效破除长久垄断性市场结构,因为垄断利润激励着更多厂商扩大研发投入,从而打破技术障碍进入市场。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在垄断性市场结构下,厂商缺乏技术创新动力,而在竞争市场结构下,厂商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推出新产品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较大市场规模可以破除垄断结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市场规模对长期技术创新效率有着决定性影响。从宏观环境来看,市场规模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技术设施,市场规模通过影响创新需求,改变着科研人员、设备等创新基础设施存量的积累。从微观环境来看,市场规模对基于产业集群微观创新环境有着决定性影响。根据斯密定律,市场规模大小决定社会分工精密程度。产业集群内生存规模越大,分工也就越精细,生存于创新的成本就越低,创新效率也随之提高。而较高创新效率可以进一步吸引投资,从而扩大生产规模,以此形成正反馈促进效应,不断推动技术进步。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四方面推动技术创新
基于现有的市场规模作用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提高企业创新预期收益,使创新型企业始终面对广阔“蓝海”市场。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不仅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带来巨大潜在收益,覆盖前期研发成本,还能分摊其创新研发所需试错成本,有效降低研发风险,激励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从纺织机到蒸汽机再到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历次工业革命的经验证明,关键性重大技术突破都是发生在拥有大规模市场经济体内。以中国互联网发展为例,截至202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为9.89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9.86亿,全国电子商务成交额为37.21万亿元,为各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创新提供基础,也让创新产品迅速产业化。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形成更专业化分工,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足够空间。更大市场规模能够使劳动分工更精细,而专业化分工又进一步拓宽了市场,劳动分工与市场规模相互演进使规模报酬递增得以实现,从而为技术进步内生化提供前提条件。而且,我国拥有的巨大市场使得专业化分工之后的细分市场空间仍然很大,不易形成垄断,为创新型企业成长提供足够空间和机会。《2022年全球创投风投年度白皮书》显示,中国2021年新备案创业基金4540只,备案规模2242.9亿元,且集中于“计算机应用”“医药生物”“半导体”“资本品”“医疗器械与服务”等高技术行业。借助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创新型企业成长速度已经远超其他国家。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为企业创新建立先发优势。企业可以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建立自己的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效率提升。加上超大规模市场,企业技术创新能够迅速在短期内形成先发优势,覆盖创新成本,形成竞争优势快速发展。这进一步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广阔生存和发展空间。
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容易吸引人才,通过“干中学”和技术溢出形成超大规模人才优势。我国拥有近9亿劳动人口,以及超过1.7亿的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庞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总量为创新能力和创新活力孕育提供了坚实基础。超大规模市场在吸引更多人才加入的同时,也在通过“干中学”以及人才之间的技术交流形成技术溢出效应,进而将我国的大规模劳动力转化为超大规模人才优势,为企业创新提供各种类型和技术水平人才,推动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用市场创造技术”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处于一个贫困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底子薄弱的人口大国阶段,本土市场规模优势尚未成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术创新发展路径一直处于“用市场换技术”状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将国外先进技术引进到中国,在模仿学习基础上实现再创新,这无疑加大了我国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而核心关键技术更是买不来、换不来的,近些年我国频遭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正是对外技术依赖较为严重的一种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以及脱贫攻坚取得了卓越成效,我国经济总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改变,拥有的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渐成形,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核心竞争优势。也因此,从“用市场换技术”逐步过渡到“用市场创造技术”,成为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要之义。
一是破除国内市场分割、区域壁垒等阻碍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意味着要全面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就要求各区域之间要互相协调,共同清理阻碍商品要素合理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制度环境。要打破行政垄断以及地方保护规则,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切实保障各种所有制企业主体公平使用资源要素,为保持企业微观主体的活力构建市场竞争环境。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上逐步推动发展到全国经济一体化,破除商品要素跨区域流动障碍。对于商品市场一体化,需要加快国内各类专业市场体系整合与提升,构建现代化、高端化、规范化、专业化大市场,促进商品在区域之间充分流通和公平交易。对于要素市场一体化,需要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融资体制等方面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通过逐步弱化行政边界,推动科教文卫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最终在破除市场分割障碍基础上打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技术创新推动作用。
二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培育中高端消费市场。企业创新产品消费需求,离不开中高端市场需求支撑,决定一个国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就是中高端市场容量。应从收入分配、消费补贴、社会保障、财政与信贷政策、培育消费热点以及拓展农村市场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一方面,建立合理的分配秩序和再分配制度,切实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培育和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稳定居民就业水平,降低城乡居民过高的预防储蓄动机,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通过培育我国中高端消费市场,逐步提高中高端市场消费水平,进而为企业创新产出提供坚实消费支撑。
三是坚持更高水平开放。面对各种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与国际市场实现更好更全面的对接,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要继续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开放水平,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促进和保护,继续缩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促进国际国内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进一步把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挖掘出来,发挥其对技术创新的带动作用,进而实现我国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作者余泳泽为南京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冯栋琨为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环境目标约束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20&ZD08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