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江苏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路径研究
2018-07-09 17:04: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宣烨

  摘要

  当前江苏制造业基础良好,技术创新能力较强,集群效应凸显,新兴产业集群异军突起,具备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现实条件。然而,在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过程中,面临着世界级影响力本土企业较少、拥有核心技术本土企业数量不足、强大战略引领性集群偏少以及高效专业化分工体系尚未形成等困境。应通过精心选择,精准施策;搭建平台,塑造国际领先创造力;分类推进,培育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排头兵企业以及强化功能特色、塑造集群优势等途径培育江苏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江苏建设制造强省、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抓手。江苏应充分发挥制造业集群的基础条件,克服亟待突破的薄弱环节,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加快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

  一、江苏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良好

  1.制造业基础良好,新兴产业集群异军突起

  江苏靠制造业起家,多年来制造业规模全国第一,按照2011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2016年,在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中,江苏有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件制造等8个行业的收入排名位居全国第一,医药制造、仪器仪表制造等6个行业位居全国第二,农副食品加工、橡胶和塑料制品等6个行业位居全国第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炼焦等位居全国四位。在新材料、节能环保、光伏、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先期制造业发展基础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培育提供了产业条件。

  江苏制造业集群规模大、数量多,以各类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了纺织服装、冶金加工等产业规模超千亿元的传统产业集群。不仅如此,在智能电网、新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兴起了新兴产业集群,如南京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电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无锡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物联网产业集群,常州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新材料(石墨烯及应用)产业集群,苏州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新材料(纳米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起步早,发展迅速,特色初显,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2.创新能力较强,集群产业的技术条件较好

  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江苏创新能力总体较强。“十二五”期间,江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稳居全国第一,国家级孵化器数量、面积及在孵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2016年,江苏全省企业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338726件、157887件,数量上继续领跑全国;国家技术预测调查显示,全国15.1%的领跑技术来自江苏,纳米、超级计算、生命科学、太阳能光伏、物联网等领域的一批重大技术和战略产品位居国际前沿。全球首台运算能力达到十亿亿次、全部采用国产处理器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第四次夺冠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层面的创新奖,最能体现国家不同区域的创新能力。近年来,江苏在此有很好的表现。统计数据显示,2013-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省份排名中,江苏获奖数量保持前三名,其中,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江苏获得了51个通用项目国家奖,居所有省份第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江苏再上台阶,有54个项目获得奖项,总数位列全国第一,且获得1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集聚效应明显,集群具备参与全球竞争实力

  依托各类产业园区,集群已经成为资本、技术、人才等产业发展要素的“磁力场”,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重大投资项目、70%的省级以上研究中心(实验室)、65%专利申请来自于产业集群,集群从点向块、带状发展特征明显,全省形成了沿沪宁线、沿江、沿东陇海线和沿海“四沿”产业集群布局。无锡高新区高端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集聚近300家传感器及相关企业,汇聚了超过6000名相关人才。2016年物联网产业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10家企业挂牌新三板。南京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集聚企业500余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16家,南京首批智能工厂有30%分布在此。

  2016年,常州光伏产业集群总销售收入超过690亿元,市场份额占全球第一,产业集群企业数180家,其中上市企业36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50家,光伏电池产量占全国24.1%。无锡高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与云计算和新材料集群,常州高新区的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占据国内产业发展高端,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强劲。苏州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在全国高新区中排名第一,纳米技术应用产业集群被誉为全球八大微纳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区域之一。

  二、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亟待突破的薄弱环节

  尽管江苏具备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薄弱环节,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世界级影响力的本土企业相对缺乏

  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最明显的标志在于拥有一个或数个世界级的行业领军企业以及以此为依托的专业化分工系统。如美国底特律市有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美国硅谷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太阳微系统等世界领先的大公司,与之比较,江苏制造业集群相对缺乏世界级影响力的本土企业。

  世界级知名品牌企业缺乏

  品牌知名度是企业影响力的重要衡量指标,品牌企业的数量、层次可以反映不同国家、区域企业的市场影响力、领导力,更能体现产业集群的竞争力。2016年,中国有36家企业上榜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名单,江苏企业缺席,而经济规模、发展水平相当的广东却有华为、腾讯、万科等3家企业,山东也有海尔、青岛啤酒2家企业入选。

  世界级巨型企业较少

  2017年,中国有115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江苏有太平洋建设集团、苏宁云商、沙钢集团等4家企业进入排行榜,广东有华为集团、腾讯、中国平安保险等11家企业,上海有交通银行、中国宝武集团、中国华信能源等7家,广东、上海企业入选数量分别是江苏的2.75倍、1.75倍。如果从营业收入的总规模来看,江苏4家入选企业年度总营业收入是164737.0百万美元,仅是广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华为集团2家企业的84.4%;如果两地营业收入最大企业相比,江苏营太平洋建设集团(74629.0百万美元)仅是广东中国平安保险集团(116581.1百万美元)的64.0%。

  2.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本土企业(机构)相对缺乏

  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本土企业(机构)的数量,既是过去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缺乏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本土企业(机构)的有效支撑,制造业集群世界级影响力的塑造受到制约。

  大型科技型核心企业数量不足。大型科技型核心企业是制造业集群做大做强的核心力量,同时也是现代科技技术的重要载体,以大型科技型核心企业为骨干,能够聚合各方资源要素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江苏虽有数量较多的科技型企业,2017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万家,约占全国1/8,但大多规模偏小、影响力偏弱,尤其是缺乏类似于广东的华为、美的等大型科技型核心企业。2017年全球企业专利权人前20强中,中国有10家企业上榜,广东有4家企业入选,而江苏企业基本缺席。美国知名商业杂志《快公司》(Fast Company)发布的“2017年世界最具创新力公司Top50”榜单,中国公司占据了6个席位,其中浙江的阿里巴巴名次最靠前,排在第11位。腾讯(广东)、小米(北京)、步步高(广东)、华为(广东)和大连万达(辽宁)分别排在第12至16位,而江苏没有企业入列。

  拥有标志型创新成果的科学家(企业、研究机构)数量不足。2000年以来,全国共有29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近年来虽然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江苏获奖数量保持前三名,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数量与江苏制造业规模不相适应,仅是2017年王泽山教授1人入选。此外,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研究、中微子震荡、CIPS干细胞、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高温铁基超导等是代表“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基础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突破性成就,拥有该类成果说明此区域创新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研究发现,这些突破性成就的牵头单位都不在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经济强省,标志性的创新成果不足,说明我省拥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本土企业(机构)数量不足,与江苏集群规模、集群数量不相匹配,基于集群的科技创新效应尚未形成。

  3.具有强大战略引领性的集群相对偏少

  产业集群的作用不仅在于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同时还需要能够对产业调整以及产业标准产生引领作用,尤其是世界级产业集群更应具有此方面的作用。总体来看,我省制造业集群在此方面的作用存在缺憾。主要表现为:

  加工贸易占比高,制造业转型升级引领性不足

  在制造业集群中,虽然近年来兴起了一些高端装备制造、物联网与云计算、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也有一些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中高环节,但总体来说,江苏集群制造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加工组装环节,贴牌生产多,自主终端名牌产品相对缺乏。即便属于高新技术行业,仍然有多数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自身研发设计能力相对薄弱,营销渠道和品牌建设较为滞后。调查结果显示,外向型制造业集群中,产品出口中有超过60%的产品属于“两头在外”,市场和关键原材料、中间品主要来自国外,加工组装占比高,自主制造,自主开发市场占比低。从全省来看,2016年,全省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仍然达到43.51%,比全国高9.40个百分点(34.11%),比广东高3.58个百分点(39.93%),比山东高6.28个百分点(37.23%)。我省加工贸易占比高,加工制造与当地产业缺乏联系,知识与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引领性不足。

  特色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集群占比高,新兴产业培育引领性不足

  江苏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众多的特色产业集群,如苏南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苏中的食品加工和轻工产业集群等。2011年以来,江苏分五期累计公布了10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通过分析发现,100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集群超过50%,其中,纺织服装集群有8个、加工制造集群17个、食品加工5个集群、轻工5个集群,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医养健康等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四新”产业集群数量少,占比低。尽管这些特色产业集群在带动当地就业、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受到技术、产业领域的局限,难以担当引领新兴产业培育重任。

  4.高效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尚未形成

  高效的专业化分工体系既是集群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江苏制造业集群大多建立在低成本要素和规模化生产能力上,高效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

  尚未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的特色优势

  产业集群强调的是产业特色,而产业特色意味着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门类少。目前,江苏制造业集群内产业门类偏多,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混搭、混居,难以区分“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集群结构雷同,特色优势不明显。以最能反映产业集群水平的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对全省131家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集群)官网统计分析发现,超过1/2园区规划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数量达到6个、有近1/3的超过8个,只有1/6左右园区重点发展产业在5个以下。总体来说,形成“主导产业+辅助产业”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占比低。

  尚未形成“领导企业+配套企业”的产业生态

  “领导企业+配套企业”是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标配,领导企业的作用在于发包任务,引领产品发展方向,甚至提供技术支持,而配套企业的作用在于接受领导企业的发包任务,形成以领导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生态,其效果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从调研结果来看,除了少数产业集群外,围绕核心产品制造,形成若干家上中下游生产的中小企业等集群外,绝大多数集群普遍缺乏占据产业链中具有高附加值战略性环节的“领导企业”,集群企业数量多,加工制造环节重复,产业“链”联系不明显,难以区分“领导企业”与“配套企业”,以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难以发挥。

  尚未形成“制造+服务”的产业链条

  先进制造业集群除了应该形成“领导企业+配套企业”的产业生态,还应该形成“制造+服务”的产业链条,通过若干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聚,形成对制造业企业的有效支撑。调查结果显示,在全省众多的制造业集群中,除了苏州工业园、无锡高新区等少数集群外,其他制造业集群围绕制造环节的技术、金融、知识产权、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配套总体滞后,集群缺乏接递有序的服务链条,具备从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品牌塑造、物流分销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集群少,集群内及周边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服务能力缺乏。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尚未成为主流发展模式,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刚刚起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度不足,产业智能化水平偏低。

  三、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路径选择

  1.精心选择,精准施策

  把握趋势,精心选择

  基于中国建设世界经济强国以及江苏在其中担当的战略高度,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态势和走向,立足国情,系统梳理全省制造业集群资源禀赋、发展潜力,从可能性、可行性出发,做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群培育的深度选择,不搞“运动式”的申报、评选及验收,近期应以2-3家为宜、中远期3-5家,选准目标,持续培育。

  集中资源,精准施策

  在有限资源投入情况下,应依据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行业特征、基础条件及薄弱环节,坚持“缺什么补什么”,一群(集群)一策,一段(阶段)一策,提高政策精准度、灵敏度。政府作用在于政策引导、发展环境营造、产业生态塑造,而不是越俎代庖,关键是如何通过发展环境营造、产业生态塑造,充分调动产业集群自身主动性的发挥。比如,集中科技、人才等政策聚焦支持重大项目引进及关键部件研制,围绕当前需要突破的产业链关键环节组织攻关。重点实施互联网制造、高端船舶、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培育工程。

  2.搭建平台,打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高地

  塑造国际领先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世界级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领先地位的动力源泉。塑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核心是集群国际领先的创造力提升,而国际领先的创造力来源于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为此,组建江苏技术创新研究院,功能上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形成差异。江苏技术创新研究院以产业基础性技术研究为重点,以创造原创性成果为导向,依托江苏全省的创新资源,通过汇聚整合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塑造国际领先的创造力。

  组建全球学术合作网络

  瞄准全球各国顶级专家学者,政府出台更加灵活、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搭建平台,汇集科技精英、学术精英,专注于面向未来产业前沿技术研究,建设面向全球竞争、开放协同的学术合作网络,提升全省基础研究能力。搭建若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流动性和虚拟化全球学术合作网络,采取联合攻关方式,力争在一些重大基础性理论取得突破。

  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实践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引导创新资源整合、促进创新技术研发、推动创新成果应用等方面效果明显。建议在继续加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力度的基础上,重点完善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的绩效考核和评估办法。在具体执行层面,推行创新成果质量的“一票否决”制,创新成果质量衡量标准在于是否属于国际、国内及行业的“高、新、专”;同时改变经费下拨方式,从目前经费按年度全额下拨转变为年度只部分下拨,建设期结束后依据成果质量酌情下拨经费。对于创新成果数量多、质量高的加大激励力度,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

  3.分类推进,培育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排头兵企业

  培育拥有产业发展话语权的本土终端产品制造商

  可尝试从资金、法律等方面支持有条件的本土终端产品制造商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参股等形式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兼并重组及投资合作,扩大在产业供应链的影响力;借鉴广东经验,深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组建标准联盟组织,发布实施联盟标准,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内外行业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推动“江苏制造”向“江苏标准”转变,扩大优势企业在行业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本土创新型企业

  可尝试设立本土创新型企业培育专项资金,资助集群行业排头兵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创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前瞻性技术与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有重点支持本土创新型企业在境外设立、收购研发机构,通过境外科技创新带动国内产品和技术升级。

  培育市场美誉度高的自主品牌企业

  品牌建设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塑造必要环节。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支持(市、区)建立商标品牌培育指导站,优化商标品牌融资和资产运营,形成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系列;推进商标品牌国际化建设,加强商标境外布局规划,对获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欧盟、非洲知识产权组织、单一国家、台港澳等地区注册的商标给予资助,推进江苏国际知名品牌形成。引导中小企业向品牌产业链发展,培育和发展一批整机和配套名牌产品,形成一批优势品牌链。

  4.强化功能特色,塑造集群优势

  集群优势主要来自于主导产业、核心企业、配套企业、服务企业的协同共生、有效运作,可以从主导产业制、核心企业培育、生产配套企业跟进、服务企业引进等方面进行谋划。

  试点推行集群主导产业制

  可先在省级特色化产业集群中推行集群主导产业制。每个特色产业集群科学确立1-2个优先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精准招商,以避免现有集群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招商乱、乱招商“拾到篮子都是菜”的现象。可考虑对于非集群发展的主导产业项目(企业)试行不享受或部分享受优惠的政策,或实施主导与非主导产业在土地供应、水电气价格的差异化政策。以主导产业制来约束集群之间的无序招商,用差异化政策来调控不同集群之间招商环节恶性竞争,用主导产业彰显集群特色。

  强化核心企业(标杆企业)培育

  围绕主导产业通过引进、培育等方式,招大商,出大招,出台类似于培育上市公司的激励政策,制定集群核心企业(标杆企业)评价标准,把核心企业(标杆企业)培育作为衡量集群发展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则可对核心企业(标杆企业)引进、培育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全过程把握集群核心企业(标杆企业)培育,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整改措施。此外,需要抓生产配套企业跟进,围绕核心企业(标杆企业)引进、配套制造企业,形成企业之间的“链”联系,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生态体系。

  完善集群生产性服务功能

  缺乏品牌、文化、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制造业集群难以占据价值链高端,更不可能形成国际影响力。应结合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在规模大、服务需求大的制造集群可以考虑建立商务中心,拓展集群服务功能;也可以依托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通过签订服务备忘录,对于服务成本高的企业由当地政府提供适当补贴,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为制造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构建“制造+服务”的产业链条。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