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社会风险与现代化进程相伴而生。当前,我国的风险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大城市社会矛盾风险集中凸显。防范化解大城市风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大城市社会风险呈现新特征
大城市要素多、体量大、能级高,各个领域风险叠加共振、相互传导演变,进而形成风险综合体,风险治理难度更大,集中体现为“四个效应”。
一是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相互传导,“倒灌效应”明显。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冠肺炎疫情输入性风险持续存在,已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安全稳定的最大外生变量。
二是结构性风险与偶发性风险相互激荡,“传导效应”突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金融等领域结构性风险与社会政治领域偶发性风险进一步增强,调处化解难度增大。
三是传统风险与非传统风险相互聚合,“联动效应”加剧。一方面,传统违法犯罪网络化、智能化、职业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电信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窃取公民信息、套路贷、地下钱庄等新型犯罪多发,对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较大危害。
四是现实风险与潜在风险相互交织,“外溢效应”凸显。随着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不断扩大,地铁建设、超高层建筑群等迅猛增长,人流、物流、车流等治安要素快速流动,与之相伴相生的公共安全领域风险体量增大,风险外溢传导加剧,市域社会治理任务十分艰巨。
提高大城市风险治理现代化水平
大城市风险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必须深刻把握大城市风险的结构特点,加快推进大城市风险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大城市风险治理能力,把预防风险、保障安全的要求落实到城市安全的各环节各领域,努力提高大城市风险治理现代化水平。
一是在系统治理上,立足长远主动消除各种潜在风险隐患。根据大城市的生命周期及特点,科学谋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防风险为前提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完善大城市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大城市社会风险治理法治化。对于棋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议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营业和违法处罚细则,明确公安机关是棋牌室监管的主体,市场监管、文旅、消防部门配合公安机关联合监管。加大风险源排查力度,准确摸清风险的存量和潜在增量。对城市各区、街道(镇)、社区要全面梳理各种社会风险,掌握风险源、风险点、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具体状况,建立排查登记制度,定期将登记在册的风险记录进行整理,作为编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工作调整计划的依据。
二是在协同治理上,坚持“一主多元”治理结构。“一主”,即坚持党的领导。“多元”,即将社会多元主体,尤其是不同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立场纳入到风险治理的过程中来,海纳百川、统筹兼顾,方能获取公众认可、提高执行效果。在这次抗击疫情战斗中,社会力量抗疫与政府层面的疫情防控工作互为补充,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社会力量组织动员能力大幅提升,社会各界参与疫情防控的渠道进一步丰富,这是我们对疫情防控更有信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在动态治理上,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完善大城市重大风险源识别、报告、研判、预警机制,通过构建大城市风险信息管理平台,绘制大城市社会风险“预警图”,对大城市中的社会风险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测,努力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完善大城市应急响应机制,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风险意识。由于棋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主要位于社区,为有效阻断病毒传播,社区居委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应充分多渠道加强宣传引导,让群众知晓并自觉遵守疫情防控相关规定要求,不要到棋牌室等人员密集场所,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以降低感染风险。
四是在精准治理上,实现治理资源有效下沉。大城市人口数量庞大、城市覆盖范围广泛、社会构成复杂、社会矛盾和风险集聚。为了有效应对大城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社会风险,国家应该出台“应急物资储备清单”,构建平战结合、科学完备的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配送体系,不断完善应急物资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共享机制,不断强化应急物资保障监督。对照安全保障型城市发展要求,适时提高应急设施的安全标准。城市交通、供水、排水防涝、供热、供气和污水、污泥、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突出安全功能,强化运营监管。引导治理资源有效下沉。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社区是城市治理中的“最后一公里”,在防范和化解城市风险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将党员干部、专业力量、应急物资、规章制度下沉,坚持“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完善城市安全风险“啄木鸟”“吹哨人”制度,不断增强社区抵御各种风险的“韧性”,从而通过“韧性社区”建设提升大城市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五是在创新治理上,有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城市现有信息平台基础上,加强城市数据信息智慧收集和分析系统、城市公共服务集成系统、城市风险研判与应对系统等智慧系统和平台建设,使政府决策拥有精准的信息支撑、市民生活更具便利智能的享受。建议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和完善大城市社会风险大数据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将各类社会风险信息纳入大城市风险监测系统,确保大城市运行安全。搭建风险治理云平台,对大城市海量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加强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筛查和识别,形成最优的风险治理方案。加快物联网建设,打造大城市实时风险监测、响应、处置系统。加快智慧灯杆、地下空间、井盖、易塌易涝区、危化品存放区等区域优先布局智能化设备和5G场景应用试点。如芝加哥布局“路灯杆装上传器”,收集路面信息,检测环境数据,为城市风险治理提供信息支撑。打造智慧公交、智慧社区、智慧医院、智慧学校、智能环保、智能家居,实现“数字治堵”“数字治城”“数字治疫”“数字治污”,从而有效降低大城市各种风险隐患。
(作者为江苏省公共安全研究院教授、江苏警官学院现代警务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