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邀请美国警学专家到江苏警院讲学交流
2018-05-21 09:24:00  来源: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

  5月10日至13日,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邀请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特聘教授、循证犯罪政策中心主任大卫·维斯伯德(David Weisburd),美国犯罪学学会副主席、美国西北大学政策研究所名誉教授韦斯利·司可根(Wesley Skogan),美国特拉华大学社会及刑事司法学系教授、美国华人社会犯罪学会会长孙懿贤(Ivan Y. Sun)等国际知名警学专家到江苏警官学院开展讲学交流活动。江苏警官学院院长、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所长张兰青,学院党委副书记张霞,学院副院长、公安部现代警务改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薛宏伟等分别参加相关活动及陪同到公安机关实地考察。

  5月10日,张兰青院长会见了三位美国警学专家,对他们来学院讲学交流表示欢迎。张兰青指出,三位专家专程前来讲学交流,为我院师生了解国际警务动态和发展趋势、丰富专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提供了难得机会。美国专家表示,此次到江苏警官学院讲学交流,有机会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警务工作的发展进步,期待与学院进一步开展交流合作。双方就今后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智库研究等达成了许多共识。

  在此次讲学交流活动中,三位专家分别以地点犯罪学与犯罪预防、芝加哥视角下的社区警务、警务内部程序正义与外部程序正义为主题开设了专题讲座,并分别与学院智库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

  维斯伯德教授为师生开设“地点犯罪学与犯罪预防”专题讲座,提出了“为什么一些犯罪会重发生在同一个地方”的思考,强调警察的任务不仅要发现谁实施了犯罪,还应调查犯罪在哪里实施的。他认为,导致某些地区犯罪高发的原因,主要取决于该地区警力的数量、居民的数量、街区青少年的数量等三个因素,而如果警方把警力集中在热点地区,犯罪是可以得到预防的,而且很少会发生犯罪转移,但必须遵循适当的战略和理念。他还提出了犯罪冷点的概念,即冷点街区的人们往往互相信任、居民价值观比较一致,这与热点地区正好相反。

  在以“积极警务和犯罪控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中,维斯伯德教授介绍了美国积极警务和社区警务以及它们对犯罪控制所产生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警务模式主要是反应型警务。但自90年代开始,美国警方开始转变为积极警务战略,主要是通过地点、问题导向、盯人方式、社区警务等途径实现对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他进而得出结论,警方实际上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犯罪的,但必须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地点方法、预测警务、高危嫌疑人群管控等。随后,他又介绍了几种美国警务理论,包括社区警务、程序公正警务、破窗警务、以问题为导向的警务等。

  司可根教授为师生开设了“芝加哥视角下的社区警务”专题讲座,介绍了社区警务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组织变革,打破传统的警务格局,对警务管理区域进行细化。二是公众参与,每月邀请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巡逻会议。三是问题导向,搜集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问题,联合其他部门共同解决。他认为,通过实施社区警务,芝加哥地区确实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犯罪率下降,居民对于犯罪恐惧感降低,邻里关系得到了改善。就如何科学评估警务改革项目,提出要对项目的目标进行明确,要了解项目专家在项目中的重要作用,还要考虑社会经济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对警务工作的影响。

  在以“美国警务的创新与改革”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中,司可根教授详细梳理了美国警务创新的9种理念,即情报主导警务、热点警务、热点人口警务、反恐警务、程序公正警务、指标驱动警务、破窗警务、问题导向警务。提出了警务创新与改革的4点注意事项:一是警方可以多措并举的采取行动,但不能事无巨细,要有重点,不能滥用警力。二是机构改革和创新也可能会很糟糕,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三是警务改革项目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四是不同警务改革项目之间可能存在观点冲突。

 

  孙懿贤教授为师生开设了“警务内部程序正义与外部程序正义”专题讲座,首先提出了“群众对警察的看法受何因素影响”的问题,指出公平正义的警务是维系社会秩序与稳定的重要基础。认为公众对警察的看法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是关注警察的表现;二是其受害经历、对犯罪的恐惧、与警察接触以及社区秩序状况等。随后,他提出了“群体预测理论”,认为一个群体对社会机构的看法主要取决于群体认定,对其他群体的刻板偏见,以及对社会地位的偏好和对威胁的认知。认为不同群体会形成不同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法律偏差的敏感度,自我道德与法律一致性的认定,是否有服从警察选择权的认知。进而他得出结论:对于法律存在的偏见较为敏感的群众,对警察的看法比较负面,而个人道德观与法律较为一致、认为群众需无条件服从警察的居民,对警察公平执法的评估比较正面。另外,居民的年龄、社会阶层与社区秩序都与对警察的观感有着显著的关联。

 

  在以“从群体定位与法律意识预测群众对警察公平性的看法”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中,孙懿贤教授首先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民众为什么服从法律及愿意与警察合作”,强调警察执法的公平正义程序对群众评估警察具有重要作用;二是“人为什么会犯罪”,指出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遭遇不喜欢的事情,导致人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越轨或者违法行为。他将一般程序正义模型延伸应用于警察机关,探讨警察内部程序正义与外部程序正义的关系,通过对比得出结论,认为中国大陆警察内部程序正义与正面情绪状态均较台湾地区警察高。

  三位专家在讲座交流中,还就留守儿童问题、警务改革的主导问题、警种配合问题、警务创新策略的接受程度、近期警务研究的热点问题及走向、警务大数据的应用、指纹的认知等问题与学院智库研究人员和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了交流。

  在讲学交流活动期间,学院领导和智库负责人陪同美国警学专家分别到南京、常州市公安机关进行了考察交流,他们对两地公安机关警务信息化、执法规范化、服务群众、应急管理、警务改革等方面取得的成效给予高度评价,对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印象深刻,认为中国公安工作发展进步巨大,在许多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