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深化“双链”融合机制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2022-07-21 17:3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郑琼洁 付启元 何娟

创新策

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成为助推经济、社会秩序重构的新动能,促使生产、生活、消费、治理方式向智能化、无人化、场景化方向转变。中国(南京)智谷,作为南京乃至江苏区域产业集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综合配套环境优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形成了良好的集群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落实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发展理念,以中国(南京)智谷为核心,持续深化“双链”融合机制创新,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新路径,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形成数字经济新优势,打造人工智能赋能经济转型发展样板。

构建多元化企业培育机制,发挥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效应

加快人工智能龙头企业引进。分产业编制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图、产业招商地图、产业人才图等图谱,积极开展靶向招商、以商引商、产业链招商和第三方招商,大力引进具备核心技术和领先优势的人工智能重点企业项目,吸引全球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落户并建立区域总部、创新中心。围绕“产业+AI”,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芯片、无人设备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抢占人工智能细分领域制高点。

加快人工智能高成长企业培育。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主体,重点引育人工智能独角兽(含培育)、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以上等优质企业。建立重点培育企业库,按人工智能产业细分领域,梳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技术产品市场上面临突破的成长性企业,培育一批处在产业技术前沿的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在细分领域培育一批“隐形冠军”。聚焦重点企业,集中有限资源,在创新平台建设、智能改造、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品牌培育、兼并重组、模式创新及“走出去”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加快形成人工智能产业数字化生态圈。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内生动力,加快营造良好的区域产业集群数字化升级环境。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智改数转”解决方案库,采集全国范围内的优秀解决方案和案例,为智谷企业提供信息服务。依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基础,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建设智能化生产线。加速行业智能化推广,评选一批技术服务输出标杆企业。设立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贴息奖励资金。推行智能制造顾问制度,构建以高校、金融机构、行业专家、培训机构、企业高管等为主体的咨询顾问团队。树立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深入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打造人工智能协同研究新高地。鼓励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参与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形成创新微生态。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重点实验室、双创基地以及行业技术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链上游下游关联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支持南大、南邮等聚焦人工智能科研,积极推进类脑智能计算、混合增强智能等方向研究,鼓励探索“量化计算”“元宇宙”“超材料”等前沿科技,建设人工智能基础研究策源地。

畅通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化新渠道。以知识产权激励为切入点,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使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尽量向科研人员倾斜,激励科研人员主动转化科技成果。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区。完善“孵化+创投”服务模式,支持科研院所对人工智能创新成果通过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采取混合所有制形式,打造可持续孵化人工智能企业的“老母鸡”,充分发挥技术研发、孵化企业、转化成果、集聚人才功能。

探索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市场化评价新模式。建立综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化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评价模式。搭建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共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立覆盖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全产业链条的揭榜攻关机制,探索平行竞争模式,筛定多个入围团队展开研发攻关,激发“鲶鱼效应”。组建“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沟通协作,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揭榜企业,在配套资金、项目、政策方面优先给予支持。

创新开放性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搭建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创新公共数据服务管理。制订合理数据交易制度,确定数据开放和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权限,厘清数据管理及使用的义务和权力。加快推动政府数据开放,联合骨干企业建立基础数据资源平台和面向交通、医疗、教育等行业的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制定公共机构数据开放计划,推动建立公共机构数据资源清单,促进公共机构数据资源依法集中向本地人工智能企业和机构释放。建设人工智能数据云服务与安全检测平台,开展数据标注服务、数据加工服务、数据增值服务。围绕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品与应用,推出人工智能安全检测验证服务。

建立区域协同合作平台。加强区域协同合作,搭建产业链信息自助服务云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区域人工智能集聚发展。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南京都市圈发展战略机遇,加强与上海的对接合作,协同攻关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共引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联合举办高规格行业展会、论坛和创新创业赛事,分享智慧经济、智能社会发展的市场机会,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创新链合理布局、有序分工。

建立国际创新网络融合平台。搭建链接全球高端创新要素的协同创新网络,加快构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依托南京友好协会资源,集聚海外优质要素。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数字化的国际创新网络融合平台,有效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利用图谱分析技术,动态搜索相关领域的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创新组织、创新人才,动态构造繁星闪烁的超大规模创新网络图谱,为创新创业工作打造新一代智能公共服务平台。

探索多领域场景示范机制,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示范

协同推进场景建设。整合市场化力量、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主体共同开展场景创新研究工作,围绕人才链、创新链、供应链、资本链、产业链开展场景创新资源对接,共同推进场景建设。扶持龙头企业打造国家级人工智能科技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平台化发展,不断丰富“AI+”智慧智能技术应用场景,形成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芯片、生命大健康、高端检验检测、测试分析等细分领域集聚效应。

大力支持拓展应用。加强示范性应用的采购扶持推广,为园区企业争取更多省市资金和机会。建设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园区,鼓励相关企业在公共服务场所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进一步开放数据场景,重点在社会治理、无人驾驶、医疗、教育、金融等领域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案例,推出一批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积极开展应用示范项目。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制定“人工智能+”场景清单,重点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交通出行等领域创建一批示范园区与示范项目。积极申报江苏省、南京市人工智能应用试点示范项目,推广人工智能应用最佳实践,壮大本地人工智能应用市场。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应用试点,支持人工智能企业与汽车企业及研究机构合作,联合研发智能汽车关键技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示范区。

充分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探索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人工智能人才汇聚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吸引人工智能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全国乃至全球打响“南京智谷”品牌。

[作者郑琼洁为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付启元为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何娟为中国(南京)智谷建设推进办公室部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