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成功举办“长江文化与文明发展”研讨会
2022-06-21 14:47:00  来源:创之城

2022年6月17日上午,由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主办,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宣传部和南京市鼓楼区社科联承办的“长江文化与文明发展”研讨会在南京阅江楼会议中心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长江文化研究,同时了解和跟踪省社科基金“长江文化研究”专项进展情况。该批课题共计10项,涉及长江文化内涵、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由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在省社科规划办指导下于2021年底组织立项。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汪晓燕出席会议并致辞,她强调,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应突出“四个功能价值”。一是长江承载灿烂辉煌中华文明的功能价值,二是保护利用长江文化遗产的功能价值,三是促进国际交流互鉴的功能价值,四是推进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功能价值。围绕推动长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命题,南京市委宣传部正与新华社等智库单位积极筹备成立“南京长江文化研究院”。她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南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江文化和古都文化协同发展等方面积极献智献策,共同推出一批高质量理论创新和决策咨询成果,真正让长江文化转化为统一意志的凝聚力、提高素质的软实力、发展经济的生产力。

南京市社科联主席、社科院院长曹劲松主持会议,他表示长江文化研究院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各位专家的智力支持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支撑,把长江文化内涵研究透,将传承和弘扬长江文化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智慧和力量。

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等十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流域开发与保护、长江文化的历史演进与精神特质等主题分享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顾江认为推动长江文化产业带高质量发展,应规划统筹兼顾,推进长江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创新引领方向,强化长江文化产业升级内生动力;纵深发展产业,构建长江文化产业带强产业链;培育“专精特新”,保持多元化市场主体竞合活力;完善布局结构,促进长江文化产业带平衡发展;深化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多元融合创新发展;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释放文化产业创新潜力;平衡供给和需求,提高长江文化产业带有效供给。

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谭倩从莱茵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比较的视角出发,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绿色高质量发展要锚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推动“技术制度化”发展;完善长三角流域跨行政区域共治共享机制,完善生态空间一体化规划;加强长三角多元主体区域协调机制建设,发挥各界监督功能。

江南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博导王建华提出,新时代要发挥长江文化在江苏文化建设中的主轴性意义,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完成江苏省域文化的内涵升华;以长江经济带为抓手,构建江苏省域文化的基础支撑;以长江大保护为久功,提升江苏省域文化的空间环境,实现长江文化对于江苏省域文化共同体的强势参与。

江南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刘大禹认为在长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影响下,近代江苏涌现了以张謇、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刘国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实业家,他们既深受崇文重道、重商主义和开放包容等长江文化传统的影响,也自身展现出守正创新、灵活应变、造福桑梓的精神特质,使长江文化的内涵不断推陈出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李畅通过探析长江经济带1851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差异及归因发现,在时间态势上,长江经济带不同历史时期的国保单位数量分布呈现出“远低近高”的七起六伏,并以周朝、唐朝两个历史时期为转折点出现三次分布重心迁移;在空间态势上,国保单位沿长江水系呈“东密西疏”鱼骨状分布,并沿水域两侧向纵深辐射;在类型特征上,各类型的国保单位呈现出集聚性的非均衡分布,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的古建筑数量占优;在归因解释方面,自然环境因素的水系指标、社会环境因素中的文化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国保单位的分布具有高解释力,而理论上重要的历史聚落环境解释力较低。在此基础上,提出集群化统筹、环境治理和科学增效的建议。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秦宗财提到,长江文化、大运河文化内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情感价值,即均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综合品质、均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开放特征、均具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特质。

河海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舒欢提出,新时代背景下探索长江文化与南京城市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既要提炼南京长江文化的主题特色,又要细化南京长江文化保护传承路径,对“六大行动路径”——大江揽胜、古风新韵、创活滨江、文化赋能、邮轮古今以及长江古都加以深化落实。

南京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创意传播基地常务副主任、副教授郭新茹从生态、文化、产业、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保障等方面构建出南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评估模型和价值评估体系,并提出南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要以保护为“先导”,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依禀赋绘“蓝图”,构建国家文化公园特色空间布局;以联动促“协同”,提升区域协调创新能力;以精品塑“名片”,擦亮南京长江文化品牌;以主体稳“市场”,推进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以资金促“发展”,健全文化公园投融资体系;以人才激“活力”,加强文旅智力矩阵构建;以输出靓“特色”,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

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罗时进提出,考察长江文化,既应看到它的地理性、物质性,又要发现其精神意义,理解其突破“限南北”走向“通南北”的社会作用,以及对中华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认为,近代在作为经济、文化、思想的“前哨”中,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有更充分、成熟的体现,即宏远、竞进、开放、包容。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潘天波强调,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是显赫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长江文化既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又是当代中华文明发展与复兴的重大举措。

会议邀请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院长张鸿雁,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南京出版传媒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南京城市文化研究会会长卢海鸣,《阅江学刊》主编、教授韩璞庚担任点评专家。5位专家从探究长江文化与江苏省域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关系、挖掘近代民族实业家群体精神特质、厘清南京文化与长江文化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点评和指导。

张鸿雁院长指出长江文明本质上就是中华文明,长江是中国文明的轴,万里长江图就是中国文明的长江图,它与黄河文化是并行且相融的。同时,他也强调课题研究要能够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要有方案性的思路和思维,从解释到建构到立言再到最后能拿出有理论高度的方案,这是后续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路径,也是将社会科学变得更科学更有效的重要方法。

江苏省社科规划办主任许益军在会议总结中对课题的总体进展表示充分肯定,认为课题研究成果丰富,产出了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报告,举办了研讨会、论坛等相关活动。对于课题管理,他指出,一要加强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长江文化的论述;二要加强转化,结合江苏省和南京实际,多提真知灼见,提交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三要深化研究,以此课题为起点,持续深入研究;四要加强时间管理,按时做好课题结项工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