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持续优化软环境 打造高成长企业发展典范高地
2022-02-24 09:54: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郑琼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5G、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量子技术等新的科技创新窗口期已经开启。以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等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具有创新迭代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价值增值能力高、经济溢出效应显著等特征,在新兴产业中不断开拓且快速成长,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迫切需要南京提升发展软环境、增强竞争硬实力,持续优化软环境,打造高成长企业发展典范高地。

打造高成长企业“心之向往”“成长高地”

完善高成长企业全生命周期、全流程陪伴。以全周期覆盖、一站式协调、主动对接和精准服务为工作机制导向,构建高成长企业“一体化”政务协作体系,创新顶层设计和管理制度,长效促进中小微企业规模、质量和效益高成长。继续发挥好独角兽、瞪羚企业俱乐部作用,搭建全国性高成长企业交流平台,定期举办专题论坛、项目洽谈会等,邀请“政产学研金”代表共同关注高成长企业发展,推进优质企业做优做强、抱团发展。打造高成长培育协作系统、专项协作服务系统和应急协作系统“三协作”服务系统,以及覆盖政策综合管理体系、服务综合管理体系和数字化综合管理体系“三综合”管理体系,在企业研发创新、股权投资、场地补贴、人才团队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

加快形成高成长企业全新审慎监管制度。对于新经济领域涌现的高成长企业,亟须在监管技术、监管模式、监管机制等方面探索有针对性的具体规定和办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符合新经济跨界融合特征、以人为本、包容创新、混业监管的全新审慎监管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对高成长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储备与保护,尤其针对类脑智能、基因技术、自动驾驶等应用可能引发的社会道德和伦理问题,按照鼓励创新的原则,分类量身定制包容审慎、具有弹性的监管规则和标准,探索技术使用政策和法律规则,在严守安全底线前提下激发高成长企业创新活力。

构建创新人才发展双向互引机制。开展城市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未来应用场景项目与人才对口引进,推动新技术示范项目人才梯队引进、区域一体化政务项目高端人才平移和平台服务项目人才团队常驻互济。开展“产业+学科”双轨合作导师制,推进高成长企业知识创新层面人才互促提升。开展“培训+交流、培训+合作、培训+建设”等双向互动培训制,推进产业创新层面人才互惠提升。考虑产业特殊技术领域人才需要,破除高端人才评定“海归派”门槛,放宽“破格引入”规模、放低学历学位准入标准和提高人才待遇,允许“准引进”和“市场绩效考核”为导向追加人才认定和人才升级。

打造高成长企业“百花争艳”“转化高地”

优化城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载体。以创新对接、产业链接、空间衔接的全贯通方式,建立智造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中心和产业应用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到“产业”的创新内循环机制,提速高精尖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示范推广,提升专特优新科技成果商业化和影响力。

升级城市工业智造应用示范区。立足未来产业布局,设立城市中央尖端工业智造应用中心,聚焦工业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等前沿应用场景,鼓励高成长企业更高效率参与变革技术产业化进程。设立未来城区智能应用中心,汇集高成长企业参与超前市场化应用。借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通过资源共享、全球招引等举措打造世界级应用场景经验,丰富和完善高成长企业技术应用落地,形成“南京经验”。

升级城市创智联盟形式。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等产业,开展围绕技术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相对接的高成长企业产业创智联盟,以开放式产业集聚、全产业配套形成产业合力,推进高精尖特技术成果转移转化。

打造高成长企业“美美与共”“集聚高地”

加快形成“高成长企业发展活力区”。目前,南京高成长企业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行业,与“4+4+1”主导产业发展导向高度契合。可以依托优势产业,加快建设在全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高成长企业集聚高地”,如打造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集聚中心、创新药与器械集聚中心等。培养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形成“高成长企业发展活力区”。

加快形成“高成长企业发展产业新赛道”。以未来产业为突破口,培育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高成长企业发展新赛道,强化未来科技研究、重大原创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构筑创新发展新优势。充分利用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坚持以产业孵化和创新为导向,加强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引进和培育新型研发服务机构,全面探索新赛道、新物种、新场景、新治理、新空间等新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形成“高成长企业发展新空间”。当前,南京高成长企业主要集聚于江宁区、江北新区、雨花台区等,一些老城区受发展空间和载体建设限制,创新活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南京应统筹协调各区力量,塑造老城区发展新活力。结合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范式从传统的基于地理空间集中向新型的基于虚拟平台集聚转变,探索网络协同型虚拟园区建设模式,突出属地长板优势,优化金融支持、扩大人才引进、加强信息流通共享等方面聚焦施力,在加快转型升级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优势产业中发展壮大一批高成长企业。

打造高成长企业“共生再生”“合作高地”

构建全球性高成长企业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全球研发和治理,链接、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布局一批海外技术转移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打造全球化的“成果+人才+资本+市场”的创新转化模式。继续开展“百校对接”和“生根出访”,借助海外协同创新中心、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等载体,鼓励高成长企业获取技术、品牌、研发要素等战略性资产,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从国际生产体系参与者走向国际创新体系参与者甚至构建者。

探索长三角高成长企业联盟发展机制。加强与上海、杭州、合肥等地合作,形成长三角高成长企业联盟,探索长三角前沿技术联合攻关、科研设施共建共享、超级算力动态调度等新模式新机制,建设一批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协力打通“研发-中试-应用-产业化”创新链。鼓励高成长企业共同参与组建标准联盟,提升知识产权和标准创造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立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引导高成长企业加强标准研制和服务,完善高成长企业成长所需的产业链支撑。

加快形成江苏省内“共生再生互生”产业链生态圈。促进南京与苏州、无锡等地独角兽、瞪羚企业合作交流,鼓励有实力的高成长企业积极参与高水平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进一步补齐科技自立自强短板弱项。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的完整链条体系,打通细分产业和上下游产业,整合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端资源,实现产业链内有序人才流动、项目互补,促进产业链生态联动,使产业链伙伴共生、再生、互生。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