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跳出“舒适区”,持续争先进位谋发展
2022-02-24 09:5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胡小武

虎年春节第一会,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四问”,提出了提升发展软环境、增强竞争硬实力的要求。城市发展软环境建设是一个持续优化、不断创新、知行合一、慎思笃行的系统工程,是需要从政府、干部、企业、市民乃至社会力量协同创新、全员合力、多元共建的“全城行动”。对南京而言,最为关键的是全体干部群众必须加快树立“跳出舒适区、增强紧迫感”的发展共识,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具体说来,要做好“填壑”“堵漏”“补缝”“开窗”等工作。

“填壑”,补企业家精神缺失沟壑

南京的科教优势一直没能真正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刚公布的第二批“双一流”大学名单中,南京有13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理工医科类院校,拥有很多适用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专业师资及其专业技术和专业毕业生,再加上南京还拥有一大批国家级专门研究所和研究中心,科技研发规模、数量及实力位居全国前三。但丰厚的科教资源,没有助推南京在科技创新型企业及产业集群方面排在全国前列。结合深圳、北京、上海、杭州乃至苏州的科技产业发展经验,问题可能出在企业家精神缺失上。南京缺乏企业家精神中最为可贵的风险投资型创新精神。一来,南京上市企业中市值较大的几家企业都是国企或国企金融上市企业,如国电南瑞、华泰证券、南京银行、江苏银行。而深圳、苏州、杭州市值最大的企业都是民营上市公司。这说明南京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不足,科技创业型企业规模和能级有限,使得南京缺少一种创新型企业沃土和企业家创新乐土的“营商氛围”;二来,南京民营创投或风投基金企业发育不充分。现代经济由基于创新而冒险的企业主导,这些企业最初的资本引擎主要由风险投资企业构成。南京较大的风投企业,基本都是国资属性企业,缺乏“风险投资理念”。民营风投企业规模又小,风险投资能力和视野受限。

填补企业家精神缺失这个沟壑,核心思路在于如何推动更多数量、更大规模、更具专业能力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风投企业在南京扎根。建议极力推动南京成为风投企业的大本营,使得南京成为风投企业家和科技企业家同频共振、协同合作之地,使南京成为一座“创新失败也是英雄,创业成功更是赢家”的自我激励型的创新创业乐土,进而激活高校内的创新资源,鼓励全国各地的创新创业精英来到南京,激荡起整个城市的创新创业氛围,将南京逐渐转化为一个新兴企业家辈出的地方。具体说来,要对各类创新创业者实行“法无禁止皆鼓励”的“无为而治”和“奖优也偿败”的“兜底之治”,为那些真正坚持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的企业家解决各类融资问题或生存问题,让那些真正拥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企业家能够继续创新,有摔倒重来的信心和勇气。

“堵漏”,堵人才流失漏洞

城市发展最终的动力是人才。人才既包括高学历的科技研发人员,包括创新创业领域的各种企业家和老板,还包括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师,也包括第三产业中的高素质员工、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务员及社会事业单位的高素质员工。总体而言,南京作为副省级城市、高教重镇、创新之城、重要的金融中心、消费中心和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人才静态存量十分富足。目前,南京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百万,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超过20万。但从最近十年的人口变化来看,南京从六普到七普期间的人口增量排名落后于同等级城市,还存在较大的漏洞。所以在培育企业家精神、扩大企业数量、提升企业质量和高薪企业规模基础上,南京必须尽快构建“青年友好型城市”,通过建设宜业、宜居、宜婚、宜学为主要策略的青年友好型南京,加快毕业生“留驻能力”。可以将市里的租房补贴基金下放到每个区发放管理,由每个区根据区情给予符合条件且租住在本区的大学毕业生不低于市里规定标准的租房补贴。这种具体的政策行动,会直接利好留宁工作的青年大学生,且对每个区的发展有竞争性助力。比如高淳、溧水房租低,租房补贴最低按市标发放,更有利于高淳、溧水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玄武、建邺租房补贴提高,也会让大学生愿意居住、就近消费。

“补缝”,补营商环境系统存在缝隙

营商环境是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综合系统。目前每个区都有类似的营商环境“100条”或“特色品牌”,这都有助于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不过,随着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利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系统缝隙。填补系统缝隙,全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实行“动态负面清单”形态的营商环境优化政策。建议南京实行营商环境“月报制度”,即以月为单位,通过各种既有的渠道收集并在相关部门增设营商环境专用信箱,及时检查评估营商环境的负面问题,并以最大的政策善意和创新力度纠偏、纠错,形成“南京力度”,坚决改善营商环境。干部工作作风问题也罢、政府政策也罢、生产生活问题也罢、软环境也罢,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行纠偏纠错。只要我们敢于自我革新,勇于创新突破,善于励精图治,巧于慎言笃行,以填缝之姿,行优化营商环境之事,一定能够成功。

“开窗”,开更多政策创新窗户

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干部作风、政府政策、产业政策、营商环境、社会治理、人才激励等关于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城市治理的各项工作,都应该鼓励创新。比如重点行业的人才个人所得税补偿,卡脖子技术领域的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力度,空白型行业企业的落户政策,产业带动力强或就业带动力强的企业的所得税减免等,都可以按照一切有利于发展城市生产力、一切有利于增强城市竞争力、一切有利于提高市民生活水平的原则,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底线思维上,积极善用副省级城市的行政和立法优势,加快立法工作以鼓励创新,激活创新,保障创新,为各项有助于提升南京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创新“开天窗”和保驾护航,进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

(作者为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城市智库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