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提升产业能级 更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2020-11-05 09:34:00  来源:创新型城市研究院  作者:丁宏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南京市目前正由特大城市进入“常住人口近千万、GDP过万亿、人均GDP迈向三万美元”的城市发展新阶段,面对“十四五”时期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尤其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树立底线思维,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正确处理好危与机、时与势的关系,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寻求可作为的空间和领域,牢牢掌握未来发展的战略主动。

更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

一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把握高端要素集聚机遇,更好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十四五”时期,国家区域发展格局加速重构,中心城市、城市群作为资源配置枢纽作用显著增强,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南京应充分释放城乡资源潜力,系统性解决省会城市功能发挥不够、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的难题,全方位加强交通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布局、重要创新平台等方面的规划衔接、项目对接,提升城市要素集聚和枢纽辐射水平,推动产业能级和城市水平不断提升,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名城,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古都”,打造成为国家重大战略的承载地和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建设重要创新策源地

二是破解创新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的矛盾,增强原始创新突破能力,建设重要创新策源地。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的首位来强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南京创新名城取得重大进展,但创新效率不高、创新成果转化难、有“高原”无“高峰”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南京应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速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探索支持自主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进一步创新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形成更加开放包容自由的创新环境,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基础性科技创新突破,为南京未来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打造更加具有影响力产业地标

三是破解产业发展凝聚力不强的矛盾,推动主导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更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地标。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南京的创新名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这是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也是南京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十四五”时期,南京应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软件信息、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着力进行强链延链补链,有序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基于5G、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的能级及韧性,推动南京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支点

四是破解开放发展引领性不够的矛盾,把握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推动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强支点。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南京叠加交汇,但对标先进城市,南京的开放能级不强,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还不够。“十四五”时期,南京应加快适应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好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深度融入全球化,主动布局双向开放,坚持内外联动发展,不断扩大内外需求,推动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立更加完善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五是紧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的战略机遇,积极先行先试,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十四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江苏立足全国发展大局,在全省若干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在实践层面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路径,南京的江宁区和江北新区都在试点区域范围内。南京应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主动锚定使命坐标,在党中央擘画的现代化蓝图下,更加注重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更加坚持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国际水平,积极探索区域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和人的现代化,回答好“试什么”“怎么试”的重大命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作者系创新型城市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