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宣讲关键要以理服人
2025-11-03 09:55: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余立

理论宣讲作为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助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落地生根,讲好蕴含其中的“理”,是广大理论宣讲工作者面临的时代命题和关键课题。

追寻思想脉络,讲清理论之源,明晰逻辑理路。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和发展脉络。理论宣讲要讲好“理”,就要把理论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让听众了解明白理论从哪里来、为何产生。这就要求宣讲者深入研究探析理论的历史演进,从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实践基础出发,梳理其发展的逻辑理路。通过追寻理论渊源、前行轨迹,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脉络清晰展现,让听众明白党的创新理论是在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丰富发展的,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呼唤,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回应现实问题的科学理论,是最现实、最鲜活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深刻把握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同感和信服力。

把握理论的要义旨归,抓住关键。“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理论宣讲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把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讲深讲透。党的创新理论包含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思想,宣讲者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关键要点。比如,宣讲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就要完整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深入阐释“六个必须坚持”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宣讲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时,要讲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唯一正确道路。在宣讲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主题时,要讲好如何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等。通过深入阐释每一个主题的核心内涵、剖析每一个主题的内蕴要旨,让听众准确把握主题精髓,明确其重要指导意义。对于党的创新理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宣讲者不能避而不谈,而要勇于直面、深入分析。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案例和数据,将复杂的理论问题简单化,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理论。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讲活理论之用,彰显实践伟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指导实践,理论宣讲的目的在于让听众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宣讲只是照本宣科、空洞乏味的说教,缺乏深入的道理阐释,很难打动听众,很难产生思想共鸣、理论共振,而有“烟火气”、有温度的理论宣讲更能深入人心,让人信服。理论宣讲者要善于调整视角、变换姿态,从听众身边的小事、社会热点问题入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理论逻辑转化为生活逻辑,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百姓话语,让听众体悟理论在实践中的巨大作用,感受到理论与自身利益的紧密关联。如宣讲怎样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可以讲述人民生活水平的跃升、群众生命质量的提高,也可讲述一个个家庭日常生活的变化,展示一个地区在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教育医疗水平提升等方面的巨大变化。通过这些生动的事实,让听众深刻体悟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可知可感的新变化、新收获的宣讲,让听众深刻认识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

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理论魅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时代在发展,受众的需求和接受习惯不断变化。过去“大水漫灌”式的宣讲模式,难以满足如今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创新宣讲方式方法,要紧跟传播技术发展潮流。理论宣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台上讲、台下听”模式,而应积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以生动有趣的画面、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高深的理论知识拆解成一个个小知识点,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让理论宣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注重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理论本身往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专业性,如果单纯地照本宣科,很容易让受众感到枯燥乏味。要把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故事、生动的例子,做到以小切口反映大格局、以小故事折射大理念,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具吸引力、更富感染力。充分考虑受众的差异化需求。根据不同群体、不同职业的差异,开展分众化、个性化的宣讲,做到“精准滴灌”。比如,针对青少年群体,采用符合他们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方式,开展主题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对于企业职工,则可以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围绕面临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通过这些差异化、有针对性的方式,让理论宣讲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使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