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特色发展新动力
2025-08-21 15:57: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沈开艳 路嘉煜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总体要求,提出“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等重要原则。这为我们推动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着眼长远,通过精准定位特色优势、系统转换发展动力,推动城市发展从“拼规模”转向“拼内涵”、从“重速度”转向“重质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城市发展就像一场“马拉松”,是一个持续向前、分阶段推进的过程。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传统城市发展动力日渐式微,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同时,过去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路径带来“千城一面”、产业趋同等现象,容易导致资源分散,制约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和潜力。

站在我国城市发展重要转折的历史方位上,转变城市发展动力、更加注重特色发展,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城市工作领域的生动体现。这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简单“补缺”,而是关乎城市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变革。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城市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发展水平、基础条件等各不相同。各具禀赋的城市,立足本地资源特色与功能定位,强化创新驱动,注重特色发展,就能在深层次变革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以比较优势培育发展“胜势”。

比如,从城市规模看,大城市可更加注重功能提升,强化标杆引领、深化协同辐射;中小城市可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可加强特色优势互补,提升整体效能。又如,从地方特色看,历史文化深厚的城市,具备发展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的优势,可通过培育文化IP、塑造沉浸式消费体验,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拥有完备制造基础和产业集群的城市,可聚焦关键领域、强化链主企业牵引,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处于交通枢纽位置的城市,可努力从交通通道向要素组织中心升级,提升在区域经济网络中的整合能力;拥有良好生态禀赋的城市,可探索“生态资源+绿色产业”融合路径,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具备政策先行优势的城市,可聚焦制度供给和治理创新,释放改革试验场的辐射带动效应;等等。

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在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和发展优势、推动特色要素向发展动能有效转化方面探索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有的地方着力打好“空间重塑牌”,通过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滨水空间功能再造,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效益。比如,上海黄浦江岸线实现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生态绣带”的转变。有的地方着力打好“文化赋能牌”,深挖非遗技艺、地方节庆等文化资源价值,推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向产业动能转化。比如,江西景德镇创意陶瓷、山东潍坊风筝节等生动展现了文化赋能的多元路径。有的地方着力打好“数字驱动牌”,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以数字化赋能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比如,浙江杭州“城市大脑”提升治理效能、义乌电商生态引领数字商贸融合,展现了数字经济的强大活力。总之,特色发展贵在活用、重在实效,通过深度激活特色资源的价值,持续拓展增值空间,构建多维联动的价值放大机制,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转变城市发展动力,加快实现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的根本转变,还需要在找准定位、扩大优势的基础上,强化政策精准供给和有效托举,构建城市特色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打通优势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具体来看,可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以市场化方式盘活存量用地。健全城市更新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产品、公司信用类债券等。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统筹产业园区、生活圈和生态网络建设。通过规划引领、风貌管控和多主体协同,推动城市空间有机更新,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同时,要防范特色发展中的同质化倾向,杜绝盲目造景等短期行为。可加快建立城市特色数据库,完善“一城一策”精准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加强城市更新社会风险评估、矛盾化解处置机制建设,切实防范化解潜在风险。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