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长江经济带覆盖范围广、经济总量大,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和创新高地。其显著的资源优势,如丰富的水资源、广阔的地域和多样的矿产资源,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产业门类齐全、集聚效应显著,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和消费升级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然而,长江经济带的传统产业大多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新兴产业市场不确定性、产业协同与转移困难、科创资源分布不均、人才流动不合理及转型金融支持不足等挑战。这些问题制约了绿色低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因此,必须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特征与内在规律,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转型升级,使其与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匹配,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长江经济带的传统产业是经济的重要支撑,但大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首先,应依托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建立技术推广平台,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成熟的绿色技术及时应用到传统产业中,提高产业的整体绿色发展水平。其次,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设立专项转型基金。借鉴江西、贵州等省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推动政府和金融机构合作设立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专项基金,为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企业通过申请基金,获得低息贷款或补贴,用于引进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此外,以差别化税收激励和倒逼转型。根据企业绿色转型程度,实施差别化税收政策,对积极进行绿色转型、达到一定环保标准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则适当提高税收。同时,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制度约束和标准引领,完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建立健全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长江经济带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首先,应提升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突破,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瓶颈,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其次,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生态化发展,构建产业集群梯次发展体系。在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支持企业开展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的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催生新质生产力,前瞻布局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此外,健全风险投资机制。通过设立政府引导基金、鼓励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为创新型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风险。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长江经济带拥有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为跨区域协同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亟待优化长江经济带的科创资源跨区域配置。高质量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光谷科创大走廊、成渝科创走廊等重要创新载体建设,助力我国科技创新“钻石形”空间布局加快形成。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的整体效能。其次,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科创资源共享和合作,建立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共建国家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破解产业链与创新链脱离、产业科技创新合作主体不均衡、创新要素分布及能力不协调等难题,在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融合的环节和领域,形成群体优势、联动优势,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同时,深化创新链产业链跨区域合作,建立健全长江经济带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跨区域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内的产业布局、产业转移和产业协同等工作,以“一盘棋”思维制定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协同联动的整体优势推进产业转移。对于产业转移承接地,可提供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承接能力。此外,鼓励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合作共建“飞地园区”“区中园”,推动产业集群驶入“快车道”。加强产业链合作,鼓励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关系,以此提高产业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需要转型金融的支持。转型金融能够为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以及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支持。首先,需建立转型金融标准体系。制定统一的长江经济带转型金融标准,明确绿色项目的认定范围和标准,为金融机构提供明确的投资指引。通过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引导资金流向真正符合绿色低碳转型要求的项目。其次,推动绿色债券发行,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绿色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工具,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尤其适用于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的绿色项目。政府可通过提供贴息、担保等方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绿色债券的吸引力。同时,发展绿色保险业务,创新绿色保险产品,为绿色低碳项目提供风险保障。例如,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可再生能源保险等产品,降低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风险。此外,加强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共同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通过跨机构合作,整合金融资源,提升金融服务的综合性和专业性;通过与政府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共同推动转型金融的发展,为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作者系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