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讲好水文故事 润泽美好生活
2023-11-20 10:41:00  来源:光明日报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一批历史悠久的百年水文站。这些水文站发展至今,已经累积形成了长系列水文观测资料。这对我们掌握水文历史演变规律,预测未来水文情势变化,支撑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配置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意义重大。与之相伴,一批批扎根基层的水文人,迎风战雨、“把脉”江河,充分发挥水文工作在防汛抗旱中的“尖兵”“耳目”作用,在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老一代水文人的精神特质,激励着新时代水文人不断前行。

近期,水利部认定并发布第一批百年水文站,对加强水文站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水文事业发展、服务国家水网建设、润泽百姓美好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文数据不仅要为城市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及时的水雨情信息,还要为城市水生态建设、水环境改善及水资源利用等提供重要信息,水文站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当前,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风险需要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三道防线”。作为第三道防线的水文站网,可以实时监测江河、湖泊、水库的水位和流量等水文要素的变化,与前两道防线互相补充、相互支持,为打好现代防汛关键战提供有力有效的情报信息支撑。此外,依托长系列水文资料和实时水文监测数据及分析评价成果,可以及时跟踪河湖变化、预测预警未来发展情势,为守护河湖健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历经百年风雨,这些水文站见证了我国水文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随着先进技术手段的不断应用,水文监测内容不断丰富,除水位、流量、泥沙、降水、蒸发、水质外,近年来又新增了水生态、水土保持、地下水水质、城市水文等内容。如今,在现代技术力量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潮流的助推下,水文监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监测手段由传统人工观测逐步转向自动化监测,水文信息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得到明显改善。

百年水文站是水文化的重要传承者。水文化是人水关系的文化映射,既包括人们对水的认识以及与水相关的宇宙观、文化艺术创造等精神层面的要素,也包括因水而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关系以及制度规范等,还包括百年水文站在利用水资源、改造水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空间等。近年来,许多百年水文站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水情教育基地,进行水文化科普展示宣传,使百年水文站成为社会公众认知水文工作的重要窗口。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同时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当前,应着力挖掘百年水文站等水利遗产蕴含的历史、人文、时代价值,推动水文化建设,更好发挥其润泽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例如,可依托百年水文站,通过展览展示等方式传承好水文化,培养人们关爱水资源水环境的思想意识,培养人们爱水惜水节水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水环境成为人们美好生活、幸福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国情水情教育,做好节水科普,强化节水宣传。充分利用百年水文站、水文实验室、水文科普展厅等线上线下空间,分享水文科学技术知识,展示水文科技创新成果,为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贡献水文力量。此外,探索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节水工作向全社会节水、全领域节水和全过程节水转变,不断推进节水治水新探索新实践的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

讲好新时代水文人的奋斗故事。今年7月底,华北、黄淮、东北等地遭遇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广大水文人始终绷紧防汛救灾这根弦,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抗洪救灾各项工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全面提升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当前,应讲好水文人旱涝同防同治,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统筹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故事,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筑牢“心理堤坝”,加快完善城乡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有效提升基层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共同构筑起防汛救灾、守护家园的坚固防线。

(作者:程琳、邹升平,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张胜、陆健、陈元秋、耿建扩、周仕兴、龙军、禹爱华、陈晨、王斯敏)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