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内贸高质量发展赋能“双循环”发展战略
2020-08-10 09:17:00  来源:江苏现代服务业智库  作者:张为付、夏勇

摘要:“双循环”发展战略,是为积极应对市场边界外延被压缩、全球化被扭曲等外部发展困局而构建的国家经济安全策略。面对外需收缩导致比较优势分工被迫打乱,而内需又难以完全消化外需收缩带来的生产剩余等风险的情况下,以内贸高质量发展赋能“双循环”发展战略,对于更好地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未来可以从供给侧产业链转型升级、需求侧消费结构和品质双升级、区域协同绿色发展等维度,助力内贸在国内超大市场规模的互联互通,推动“双循环”体系在更广阔空间的良性互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笼罩下、去全球化风险递增背景下、非经济因素冲突加剧下,如何实现中国内部市场的“凤凰涅槃”,是应对外部市场收缩并努力开辟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的现实需要。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进一步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总书记关于主动构建一个应对被动局势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是在面临全球化向国家化、区域化收敛转化的被动局势下做出的主动选择,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

一、“双循环”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

一是人类正在经历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受到挑战。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成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随着全球疫情还在指数级的蔓延,全球经济陷入大范围大幅度的下跌深渊,而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意识形态冲突等接踵而来。受上述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不利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持续出现多点梗阻问题,这其中包括不少国家纷纷使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逼迫或吸收在我国的海外制造业回笼或跳槽,使得我国上下游企业面临着产业链供应链阻滞的风险。

二是中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经济发展呈现出强劲韧性。目前,中国疫情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复工复产正有序开展,不少城市表现出了基层经济的强劲韧性。特别是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的出炉,同比增长3.2%的GDP普遍好于预期,中国因此成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首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疫情的有效控制和经济发展的强势复苏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激发国内需求与创新的新优势。

三是逆全球化和中美脱钩的风险加剧,被动局势倒逼我国循环模式的主动切换。以新冠肺炎疫情为催化剂,逆全球化风险、贸易争端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由此导致当前的经济发展愈益与国际政治障碍和意识形态冲突捆绑在一起。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自身应对疫情都自顾不暇的情况下,仍然加速围堵并孤立中国,一意孤行与中国脱钩。双循环是我国在面临被迫去全球化和中美脱钩等外部大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采取的主动反击。

二、“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内涵

第一,“双循环”的核心要义,是为积极应对市场边界外延被压缩、全球化被扭曲等外部发展困局而构建的国家经济安全策略。“双循环”并不是用国内保护主义应对国外保护主义,不是在孤立别人的同时孤立自己,而是在面临全球化向国家化、区域化收敛转化的被动局势下做出的主动选择,是一个旨在为积极应对市场边界外延被压缩、全球化被扭曲等外部发展困局而构建的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发展策略。其政策意涵在于统筹国内国际双向发展,对内充分挖掘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和门类齐全产业体系的潜力,对外持续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新网络,一体化应对全球价值链重塑挑战,逐步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双循环”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进步为立足点,通过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新经济体系。就国内循环而言,一是在启动国内超大内需市场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保证供需匹配;二是在“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要求下,建立更加协调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体系,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三是构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循环体系,防止进口替代品和出口品等资产价格的大起大落,更好地构建在循环体系切换过程中的金融安全体系。就国际循环而言,一是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创新网络,一体化应对全球价值链重塑挑战;二是维护和改进以WTO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平台,积极推进和维护经济全球化;三是持续加强并推动中日韩、中欧、中国-东盟等区域自贸协议的谈判与落地,主动应对全球化向区域化、国家化转变的外部市场收缩局面。

第三,“双循环”的伟大意义,在于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安全、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共赢。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保障中国经济安全,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劲,为中国经济发展拓宽空间,也给全球提供了巨大的中国机遇,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互利共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在当前的外部环境下,“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三、“双循环”发展战略下内贸发展的挑战

一是外需收缩导致比较优势分工被迫打乱进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损失和结构性滞涨风险。从过去的经验看,外需是助推经济发展的边际驱动力,但该要素在面临全球化向区域化、国家化收敛转化的被动局势时变得不可控。在外部市场不断被压缩的形势下,国内产业的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在递减。再加上国内的制造业要素成本全面上升,特别是人口红利减退,使得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难度在递增。这最终极有可能引发国内投资增速回落,结构性滞涨风险加剧,表现为进口替代品价格上涨但出口品价格下跌。如何防止循环体系切换过程中的效率损失和金融波动成为助推双循环中内贸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之一。

二是当前内需被迫消化外需收缩带来的生产剩余的能力有限。如前所述,构建基于国内超大市场需求的内循环是市场边界外延被压缩局势下的主动选择。但国内贸易再强大,也不可能替代国际贸易,一方面是因为国际贸易的体量巨大,国内贸易短期内尚未具备吸收国际贸易生产剩余的市场消化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14亿人口的强大内需潜力尚未完全释放,这其中既包括国内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不足,造成现阶段中国供给和需求两端不相匹配,直接导致国内购买力外流,也包括受制于住房和医疗等大额支出项目,居民消费能力大为降低。如何通过创造和扩大内部需求以弥补突然收缩的外部需求成为助推“双循环”中内贸高质量发展的另一个难点。

三是区域发展的梯度格差显著加大国内循环协调发展难度。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区域差异明显,协同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双循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因为东中西部以及南北方(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规模之间差距显著,并且区域之间的生态承载力存在由东南向西北方向梯度递减的格差,这客观上给国内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协同发展要求,同时增加了区域产业转移以及新产业布局的难度。对于当前国内循环体系中的内贸发展而言,一方面要着力打通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和平衡性,助力内贸由存量扩张型向质量创新型模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物质禀赋条件,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中追求国内贸易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式高质量发展。

四、以内贸高质量发展赋能“双循环”战略

在当前外部大环境处于被动的局势下,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充分扩大国内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并激发内贸高质量发展潜力,将疫情带来的压力转化为“双循环”动力,将中国打造为一个“内外兼修”的创新型国家,是保证双循环体系顺利运营的充分条件。

一是在供给侧围绕产业链转型升级核心内涵,构建基于国家经济安全和技术创新前沿的产业链闭环。首先,就微观企业个体而言,需要制造成本更低、质量更优的自主品牌产品,提供更多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在不断满足国内供需平衡的同时,打开更广阔国际市场大门。其次,从宏观产业层面来看,要利用我国完备的制造业体系的优势,通过创新链的延伸,使中国的产业逐步走向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中高端,提升国内循环中的区域价值链水平以防范国际风险。最后,就政府层面而言,需要进一步激发改革红利,在综合考虑国家安全、投入成本和核心竞争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涵盖本地区、本国和全球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链和创新链体系。具体来看,支持关键产业链及其核心环节和链主企业(主要包括5G电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具有信息流动、知识密集特点的链主企业)在我国的布局和发展,为产业链和创新链各环节中支撑双循环的“数字技术”、“黑科技”、“硬核技术”企业提供资金,通过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提高就业密集度和经济发展韧性。

二是在需求侧抢抓收入提升和消费升级的历史机遇,依靠内需盘活存量的方式实现更安全的内贸高质量发展。在经济增长愈益由国内需求和国内消费引领的情况下,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推动国内消费升级是畅通“双循环”体系的关键举措。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经济发展呈现一枝独秀的良好态势,可以抢抓收入提升和消费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极大释放被抑制的消费。这一方面要求通过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确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保体制等手段降低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求激活和释放教育、卫生保健、娱乐、旅游等服务消费潜能,更好支撑消费结构和消费品质的双升级,这是促成“双循环”体系中内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三是协同推动地区间内贸的梯度发展和全方位互联互通,助推“双循环”体系在更广阔空间的良性互动。通过促进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打破阻碍国内循环体系中制约内贸高质量发展的供求匹配的市场壁垒,盘活全国范围内的市场有效供给。一方面,着力解决好国内区域间的市场分割问题,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要充分利用好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不同的比较优势,同时放大区域间产业结构互补优势,综合施策推动产业链在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合理布局与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和产业腾挪空间大的特点,鼓励国内发达地区制造产业向欠发达地区梯度转移,既为中高端产业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腾挪更多空间,也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最终确保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推动“双循环”体系在更广阔空间的良性互动,助力内贸在国内超大市场规模的互联互通。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