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如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18-05-14 09:13:00  来源:长江产经智库

  编者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党中央确立的重大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与此相应,推动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不仅是中央的要求,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当前,长三角各省市之间竞合关系进入新阶段,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深入推进背景下,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组织群内专家、学者们,针对“如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这一专题展开讨论,各位专家、学者对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并提出了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01、何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刘志彪(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在高速发展阶段,区域内各政府主体为增长而竞争,如何把资源虹吸到自己的行政区域范围内服务于高增长,才是第一位。这种发展阶段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把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机制改造为“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在其行为目标函数中嵌入高质量复合因子,尤其是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因子,才有可能建立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和支撑要素。

  一体化不是一样化,也不是统一化,更不是合并化,一体化是指各行政区域主体的相互竞相开放,尤其是地方政府之间的主动拆除各种明的行政壁垒,消除各种暗的潜规则,大力推进要素在区际之间按市场规律流动。从此意义上看,由于只有政府才有超经济强制能力制造壁垒,所以一体化的重点是政府的自我革命。那种一说一体化发展就要合并地方区域,就要收走地方政府的必要权力的做法,是违反一体化内在要求的,是会受到抵制的,也是不能成功的。

  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一体化”,就是像一个身体那样有机、协调、整体运作。身体可以分为结构与功能两个部分:结构,行使功能;功能,成就结构。一体化,不是一样化,而是在结构分工的基础上,各个组成单元实现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总体的协同。

  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区域一体化的要义在于区域各方形成合理、高效的分工合作关系,促成各方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联动发展。因此,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逻辑要点即在于创新分工演进的体制机制。

  刘根荣(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1)制度供给层面,构建经济一体化的基本制度;(2)市场开放方面,开放各类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特别是鼓励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自由流动。

  杨建中(加凯集团):长三角一体化不仅仅是产业、市场的深度融合,协同,而且政府也要打破政策壁垒和区域潜规则。而非“统一化”“合并化”“同样化”。只有产业、市场、政府等多维的相互深度融合,才能达到一体化的市场深度。

  闫 浩:关键是打破行政区划对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限制,让生产要素按照经济规律自由流动,实现资源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不论是以行政区划为主的基础性专项领域一体化,还是以国家战略为主的对标世界前沿、先行示范、领先国内发展的一体化,都必须以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为前提。

  02、如何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徐 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上一波全球化浪潮中,竞争主要标的是FDI以及各个产业项目,竞争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也存在明显的同质化和产业同构倾向;当前,竞争标的物宽泛得多,从之前的争GDP、争产业项目的“恶性竞争”转向争人才的这种本质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竞争。合作在不断推进,合作的层次更高、深度更深,形式更加丰富、灵活。总体看来,竞争依然存在,但竞争的主题和方向正在转向为积极的竞争,旨在推动长三角地区内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而合作的领域则越来越广泛,合作的姿态也越来越主动。

  未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的推进策略:(1)鼓励积极竞争的领域;(2)市场主体之间的正常流动和空间布局,只要在合理的制度和政策框架范围内,并且排除各地方政府的超规制干预,就应当视为正常的市场现象予以认可。(3)合作领域应更为广泛,其中产业合作、资本流动、信息交换等,应更多地交予市场;但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联防联控联治、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省际合作机制和城市合作机制;国家层面的高位协调机制,形成最充分的上下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的快捷而有效的协商与解决平台。

  王建优(朗姿股份):要解决所谓的高质量发展短板,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企业家担忧的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创新的动力来自何处?二是持续的创新动力如何保障?这两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创建好一个鼓励创新和保障创新成果的制度、体制、法制和文化环境。

  蒋青云(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长三角一直是一种基于竞争与合作网络的一体化关系,但协同效应并不明显。197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是产业分工层次上的竞合网络,1990年代中期以来是生产要素层次上的竞合网络,未来走向如何?恐怕是价值网络层次上的竞合了。

  价值网络,可以避免长三角内部产业链之间的同构及其纷争,可以避免生产要素的过度竞争,而实现基于不同地区产业集群效应的协同,建立知识,创新和人才流动基础上的学习效应(创新扩散效应)。

  王建青(河北联宇集团公司):以国家高水平自由市场经济区、国家高协同性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区为行动纲领,充分释放市场性活力,激发经济发展张力,做到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发挥对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创新经济的“价值观与技术标准输出”作用,从而使长三角经济区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区。

  何 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对组成单元进行宏观结构安排,确立各自的主功能属性;(2)构建统一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协同不同结构之间的行动;(3)构建属于长三角在世界范围城市群中的一个共识性目标,以让各个结构单元在差异化行动的同时,指向统一化的目标;(4)尊重各组成单元在结构上的天然差异,进行必要赋权,调动各单元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能动性。

  邵 军(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强化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尊重历史、地理的经济联系,城市的布局、交通的设计等等,都要方便人民生活的需求,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事项,具体的办事制度,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从长远来讲,要改变频繁区划调整的劳民伤财之举,尽可能在不调整行政区划的情况下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

  王思彤(江苏省统计局):尽管高质量发展并不单纯追求速度,但长三角经济占全国的份额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否则就不能彰显长三角的优势。因此,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首要问题是稳住江苏、重振上海、加快浙江复苏,从而为全国经济行稳致远作出应有的贡献。

  伏玉林(华东理工大学):(1)在公共产品或服务领域,长三角各地政府可以联合统一向市场公开招标,要求中标方在两省一市采取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标准,向区域内消费者提供同质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以保证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体化。(2)在私人产品领域,打破区域发展中各种阻碍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政策等人为障碍,实现区域市场的充分开放和自由竞争,鼓励区域内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产业的兼并重组。

  沈晓杰(报人):淡化政府行政的影响和力量,真正让市场充当配置各类资源主体。中央政府的各类扶持举措和优惠政策,要按照长三角不同地区发展,用到最能发力的地方去,为真正建立统一高效高质量的长三角一体化市场提供公平有效的政策平台。

  张启祥(南京市信息中心):(1)行政推动的机制不可或缺,但应突出社会化发展方向的三个明显属性:公开性、自衡性、公益性(社会利益优先)。(2)站在全球高度协调城市群发展。对外,尤其是“一带一路”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中国制造(智造)中,长三角城市群可以成为优中选优的品牌。(3)城市群的最高境界就是“便利”,要突出宜业、安居、乐活。(4)改善公共服务。实现大数据的互联互通不仅能推动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发展,也是向新型智慧城市高质量演进,更是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挖掘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王修志(广西师范大学):(1)优化分工演进的目标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创新”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定位于引领长江经济带乃至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区域开放协作标杆。(2)完善分工演进的体制环境。转换政府职能,真正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地位;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形成对微观主体合理、高效的激励约束。(3)重塑分工演进的内生机制。聚合区域各方的创新资源,合力打造区域共同市场,构建各方共享共治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体系。

  其中,政府职能转型是前提,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是基础,内源性分工动能塑造是关键。

  包 卿(江阴发改委):(1)提升区域全球化通道水平,着力在自贸区、沪港通、国际化论坛组织等方面的提升提高;(2)提升本地化互动水平,促进各类组织平台建设和交流,建立共同基金,扶持和激励各类组织的发展;(3)政府力、市场力和社会力协同,尤其重视和加强社会力。

  宋凌炎(江苏精诚&精缦毛毯):(1)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打通供需平衡;(2)利用各地区的成功经验分享借鉴,增进彼此;(3)根据不同的地域与资源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优势互补。形成透明、互补、共享的新格局。

  姜彩楼(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打造虚拟化的跨区域空间治理平台,利用先进的公共服务形态引导区域一体化;(2)融合传统与现代,形成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共生发展的优良生态体系;(3)加强空间上的资源部署与优化,如基础设施的统筹等,促进区域要素流动。

  司增绰(江苏师范大学):一体化过程中要素流动,会形成增长极与中心城市和边缘城市与地区。要保障边缘城市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统筹提供,否则会形成新一轮虹吸现象,形成新的或许更大的地区经济社会差距。

  孙国民(南京大学博士后):(1)管理协调机构要足够权威。(2)围绕市场经济和高质量发展建设高质量服务型政府、改革引领型政府,科技、人才等高质量发展的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统一市场。(3)构建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链主基地和总部基地,构建以我(长三角)为主的全球共赢价值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龙头或重要一级。

  唐德淼(无锡市环研中心):长三角各地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政“分割”,导致了产业发展的重复建设和资源利用不经济。在政府主导下,产业发展同质同构严重、结构雷同和地区严重不合理逐利;区域市场分割、行政垄断和“地方保护”依然存在,加重了产业同质化问题;大多数工业园区内产业混杂,产业配套不完善,低效产业集群乱象严重。从产业结构看,长三角是以发展制造业为基础,以生物制药、电子通信、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同质同构进一步扩大;核心城市综合辐射和影响力不突出,缺乏高效合作;产业分工更加模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将带来了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经济发展过度集中、分布失衡及产业运营出现“叠加成本”的不经济。

  建立长三角企业控制的区域价值链,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而对接国家价值链,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不断攀升GVC的高端环节是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攻目标;有助于破解长三角产业同质同构问题,促进在区域产业价值链“异质互补”发展。

  宋常铁(中国电改30人论坛):(1)政府驱动要强力,但施力应在当处——公共服务、制度供给、省际利益协调及央地关系,产业规划、资源配置等交由市场内在逻辑解决。

  (2)各地产业集群升级固然重要,但更应正确认识原有产业的此生彼灭。除了国家给予政绩考核、人才政策的特殊安排以外,根本上还是四省市一体遵守共同制定的竞争政策——财税、金融、贸易、投资、人力资源与社保福利一体化协定。

  (3)区域一体化是四省市全面深度融合的进程,必须着眼历史文化传统、资源配置体制、社会综合治理的同步协同。

  黄敦平(安徽财经大学):(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城市在高质量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形成城市错位发展格局。(2)制定与区域规划体系相配套的精准性区域政策体系,实现环境利益、民众满意度、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等多元利益的获得;此外,同城化等区域合作发展机制也需要靠政策推进。(3)建立更加有效的长三角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机制,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

  陈启斐(南京财经大学):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产业的融合发展程度,鼓励区域增强产业链条的宽度,可以适度的出台区域性的产品标准,一方面强化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关键强度。

  刘昌伟(江苏版权协会):(1)协调层面,解放思想,统一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制度供给优先;建立联席协调机制,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地执行、监督协调工作;形成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先进制造、基础生产、新农业为一体的创新链。

  (2)分工合作,形成覆盖全国的竞争优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集群为龙头,在新时代充分发挥上海金融优势、浙江电子商务和小商品流转优势、江苏科技研发和先进制造优势、安徽生态和农业优势。

  董也琳(南京市委党校):将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从原来的GDP增长而竞争改变为高质量发展而竞争的新机制,在新机制下地方政府的政绩不在于单一的GDP指标,而更多的会关注就业、收入、消费、创新、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这就是原来的地方间零和博弈转变为抱团式的互通有无。

  杨建中(加凯集团):(1)做好长三角一体化顶层设计,形成政府政策、产业集群、市场引导等多维度的融合,实现区域经济良性生态发展,再结合“一带一路”使企业产业将剩余产能“走出去”。(2)根据区域各省市特点进行区位服务功能合理布局进行分工、协作,使四省一市相互联动,提供人财物各类资源流动的竞争政策、快捷通道和利益协调机制,破除区域政策壁垒。

  任保全(常州大学):(1)大力推进地区间开放,逐步消除一切阻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障碍;(2)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型社会和经济体系,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流动、配置与融合;(3)大力推动基于长三角各地区比较优势的异质性分工协作,降低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4)制定维护高质量一体化的制度评价监督机制,对支持和违背一体化的行为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

  林学军(暨南大学):长三角的一体化,关键在于市场一体化、交通一体化、创新一体化和绿色发展一体化。真正做到一体化发展,需要本区域的省市领导,加强沟通与协调,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共同的目标和发展的纲领。同时,一体化并不是要排除竞争,有竞争才有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做到分工协作,以竞争相结合。

  张明之(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杨浦):(1)以上海科创中心为龙头辐射牵引区域协同创新。契合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战略,谋划各地对接方案;发挥上海科创中心的辐射作用,在长三角腹地培育一批高等级的产业集聚区;高度重视全球科技领袖型、先导型企业的引进、培育与专业化集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型”科技创新区域。

  (2)构建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协调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规划,注重产业结构的均衡化发展,巩固制造业强省(市)的支柱地位,为推进工业结构转向中高端创造条件;在人才集聚和知识产权保护上形成合力,努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以吸引更优质的创新资源;探索设立规范各类引导基金。

  苏 健(南京市社科院):(1)鼓励地方政府自发成立履行不同职能的区域治理组织,探索建立多元主体组成的网络化管理,注重多元弹性的协商方式解决区域间问题。(2)探索在地方性法规中制定有关区域发展中地方合作的规定。鼓励地方政府在开展跨行政区域的合作时,可以采取签订合作协议、建立行政首长联系会议制度、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方式进行。(3)赋予地方政府在区域协调问题上具有适当的灵活性和必要权限,通过明确事权、财权使地方政府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得到释放。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