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11月24—25日,由辽宁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共丹东市委、丹东市人民政府协办的2017年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暨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在丹东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东北“三省一区”,以及江苏、四川、贵州、新疆社会科学院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就近年来各地方社科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做法、成效和经验进行交流,并就完善智库服务机制、提升智库影响力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定位、方向和路径。
肩负使命积极投身新型智库建设
王伟光在讲话中指出,自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十多年来,大家围绕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服务大局,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出了一批名家和科研成果。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处于转型和振兴发展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所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达成建立新型智库战略联盟的合作意向,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好事,意味着东北地区社会科学院的同志们在破除区域和体制的限制、发挥各自的优势方面要做一番事业。
围绕社会科学院系统的同志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王伟光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要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社会科学院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必须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彻到研究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理念,勇于创新创造,多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学术成果,努力培养忠诚服务党和人民事业、值得党和人民信赖、对党和人民有贡献的学问家。二是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三是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出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根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赋予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新的历史任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切实肩负起这一光荣使命,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积极投身新型智库建设,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更多的智库产品。
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地方社科院优势
加强新型智库建设不仅是全体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也是地方社会科学院的重要责任。辽宁社会科学院院长姜晓秋认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顶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大任务。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智库发展规律和模式选择,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当务之急。地方社会科学院要以一种顺应历史大势、共担民族大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任担在肩上,为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不懈努力,不负重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在东北历史与文化软实力研究智库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6年,吉林省社科院确定了十个智库,其中三个优势智库之一就是东北历史与文化软实力研究智库。”据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信君介绍,东北文化软实力属于区域软实力范围,其主体内容和主要特色是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及其蕴涵的深厚的优秀道德传统和思想体系。东北“三省一区”社会科学院是阐释、研究、传播东北优秀历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研究机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以创建全国一流地方社会科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智库为目标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自2016年以来,通过引进智库资源、高端智力,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等,助力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爱丽表示,作为黑龙江省新型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先行先试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以打造省内综合性高端智库、跻身国家级重点智库行列为目标,重点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以推进高端智库平台创建和管理体制改革、用人机制改革、智力报偿改革为着力点,不断在建设新型智库和服务振兴发展中进行探索和尝试。
记者 赵徐州 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