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颜银根: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017-12-06 10:58:00

  区域差距是一个经典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有效地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让我们对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充满了期待。那么,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存在怎样的矛盾?未来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怎样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01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与成因

  根据区域的层级性,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是多尺度的:从国家区域政策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东、中、西以及东北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从地方区域政策来看,主要是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的协调发展。

  (一)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协调发展的矛盾

  回顾一下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之时,正是内陆地区经济衰退之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东部沿海地区利用地理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出口贸易,都有大幅增加。同一时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力资本从内陆地区源源不断地流向沿海地区,为沿海地区的高速工业化提供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并确保了沿海地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格保持着竞争优势。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矛盾在于,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尤其是劳动力在空间上的流动,影响内陆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从国家层面来看,这种要素的空间流动是存在两难困境的:①从国际比较优势来看,中国在劳动力和资源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应当布局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②从国内区域比较优势来看,沿海地区在资本和技术方面更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应当布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政策上而言,前者应当鼓励劳动力、资源等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后者应当限制要素的空间流动,从而表现为“政策困境”。改革开放立足于全球经济,因而选择了鼓励劳动力和资源等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打破各种行政壁垒,为我国经济快速立于世界之林立下了汗马功劳。

  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第二个矛盾在于,产业和区域经济增长并没有形成梯度,抑制了内陆地区城市化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的向内陆地区溢出,恰恰相反,沿海地区从改革开放至今一直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得到溢出。沿海地区产业和经济增长没有转移到内陆地区主要是因为: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良莠不齐,部分沿海地区尚未具备向内陆地区大批量产业转移的能力。如果仅仅通过上海、广东、浙江以及江苏等几个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向内陆数十个省份进行产业转移,这些转移的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微乎其微。②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占据较大比重,内陆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难度相对较大。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利用了中国人口红利,而当下内陆地区承接相关产业时不再具有低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也是为何当前沿海地区外资没有转移到内陆地区而选择东南亚国家的重要原因。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