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
2017-11-28 15:06:00  来源:金陵智库圈  作者:宋林飞

  摘 要:中国现代化正在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初步现代化。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是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界定的丰富目标群。区域率先是世界现代化的规律,我国东部地区已经率先迈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取得重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第三个重大战略目标,展现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远景与蓝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2020年,我国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与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如何实现无缝对接,关键是要解决好小康与现代化理论一体化和实践一体化的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动态的、开放式的发展目标,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走出贫困、解决温饱问题最殷切的期盼,同时又向往更加美好的生活。小康与现代化,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不能割裂开来,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体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初步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

  以前,我国已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两大战略目标,与“两个百年目标”直接对应。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两大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第三个重大战略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阶段,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初步现代化

  我国现代化进程是否要等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才启动?不是的。我国现代化已经在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实现了初步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与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进程中,现代化思想不断孕育与发展。1964年12月21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周恩来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今后的战略目标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并且将它确立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重大战略目标,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1975年1月13日,周恩来在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978年2月,全国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再次重申“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与时序,提出中国未来23年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本世纪内”成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间要求。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中国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与推进中国现代化必须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1978年,我国相继派出多批考察团出国考察,邓小平也先后访问了一些国家。从一个更宽广的视野来看中国发展,邓小平有了新的认识。

  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当年中国要“在本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的,只能实现低水平的、不够格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对于这一点,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了。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现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你们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纪末能达到你们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两天以后,他在政治局会议上又把他刚刚提出的“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表述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表明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阶段性及其发展战略已经形成准确的定位。

  “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及其提出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概括如下:

  首先,“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回答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提问时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未,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小康”是中国概念,指衣食无忧的生活状态,是中国人古老而难以企及的千年期盼与梦想。

  第二,明确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标准。参照国际社会通行的做法,界定发展水平一般使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作为标准。在明确“在本世纪末我们肯定不能达到日本、欧洲、美国和第三世界中有些发达国家的水平”之后,经过实地调研和研究各种条件,邓小平指出:“看来达到1000美元也不容易,比如说800、900,就算800,也算是一个小康生活了。”争取20年翻两番,“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至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这是当年邓小平反复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得出的小康社会定量标准。

  第三,小康也是现代化的最低目标。邓小平指出,“小康”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小康“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超过它”。“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

  第四,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中国国情出发,邓小平指出:“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所以,“我们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敢于讲真话、实话,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指出:“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为此,“小康之家”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对过去设想的要在20世纪末“走在世界前列”,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样一个“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所作的重大与正确的调整。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指出,“小康”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不象西方那样,不仅仅在于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水平,还有制度方面的不同,中国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出:“小康之家”的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我们可以依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他们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上”。“社会主义制度收入分配是合理的,赤贫的现象可以消灭”。邓小平还说,搞现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会主义,不是搞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邓小平还将全国人民共同进入小康社会、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1980年7月22日,他在听取河南省委工作汇报后说:“对如何实现小康,我作了一些调查,让江苏、广东、山东、湖北、东北三省等省份,一个省一个省算账。我对这件事最感兴趣。8亿人口能够达到小康水平,这就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与习近平关于精准扶贫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可见,习近平把精准扶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只有打通了才能开创共同富裕的新局面。

  江泽民、胡锦涛两任总书记,先后围绕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丰富与发展了小康社会理论,推进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提出了到二〇二〇年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完成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历了从“建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建设“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阐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任务。反映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强调“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鲜明地表达了政治传承性;二是强调“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反映了任务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三是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即已经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新挑战;四是强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明确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领域与路径;五是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指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的难点与重点;六是强调“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以及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观和政绩观。

  二、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实现小康目标以后怎么办?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第一次对实现小康目标后的发展战略作了设想。他提出,经过20年的时间,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后,还要“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

  小康目标实现以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1984年1月,邓小平到了深圳河畔渔民村,这个村1983年人均年收入2800多元,户户是万元户。有人问他,像渔民村这样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全国人民做到要多少年时,邓小平回答说,到20世纪末,然后再加50年。深圳之行,引发了邓小平对小康目标实现以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关注和思考。同年4月18日,他明确提出: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在30年至50年内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样,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时限就由20世纪末延伸到21世纪中叶,目标定在“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此后,邓小平对21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作了调整,把以前提出的“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改为“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确定第二个目标的标准。邓小平为“中等发达水平”确定数量标准:“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近达到800至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50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那时,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6万亿美元,这是以1980年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计算的,这个数字肯定是居世界前列的。”这样,邓小平就把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具体地确定为“人均4000美元”和“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

  确定实现第二个目标的“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同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的会谈中,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底,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的时候,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界定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此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重申了这个概念,并不断丰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继续这一提法,即到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不仅仅强调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的内涵进行了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到党的十七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增加了“和谐”的内涵。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攻坚阶段。当年,考虑小康以后第三步应该怎么走时,邓小平指出:“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他清晰地列出了一张困难清单,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与困难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包括创新能力不够强、城乡发展与收入差距、生态环境保护、民生领域的短板、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党的建设方面薄弱环节等。显然,这些发展中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在每种意义上讲,是比过去要困难得多,但必须迎难而上,通过国家治理能力的不断提高,积极有效地应对与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以勇于进取的历史担当精神,对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行了部署:“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民生活、生态文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各项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

  三、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迈开基本实现现代化步伐

  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东部沿海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告诉我们,区域率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创新是世界现代化不断推进与深化的内源动力,引领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地区也成为现代化的先行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总是首先在一定的区域取得进展和突破,继而影响或带动周边地区的现代化。

  (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指出,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党的十八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现代化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列,为全国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迈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步伐,是中国共产党在准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与基本特征基础上做出的科学判断,是小康理论的深化与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历史赋予先发地区的光荣使命。

  过去与现在,我国先发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率先迈进了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根据2013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2010年数据),中国内地排名是:北京、上海(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天津、江苏、浙江、辽宁、广东、内蒙古、山东、吉林、福建、黑龙江(高人类发展指数);湖北、陕西、山西(中人类发展指数)等。2012年初,笔者发表的《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一文,提出了四大类30个指标,使用这一指标体系进行评估(2010年数据),各地排序如下:北京、上海、浙江、天津、江苏、广东、山东、福建、辽宁、陕西、吉林、重庆、湖北、河北、山西、湖南等。在这两个评估中,均进入前十一位的是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辽宁、山东与福建。这表明,率先发展走在最前面的地区及其排名往往是重叠的。

  最新的年度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表明,江苏是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第一省”。早在2009年4月,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江苏调研就提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指出:“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评估

  2013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该规划明确,到2020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这一预期目标的参照系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14年,苏州市人均GDP为13.15万元;无锡市人均GDP为12.69万元;南京市人均GDP为10.77万元;常州市人均GDP为10.67万元;镇江市人均GDP为10.46万元。即都超过了1.6万美元。从联合国已经公布的现代化国家与地区来看,苏南五市人均GDP都超过了现代化国家与地区的最低水平(1.2万美元),即全部进入现代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近几年来,苏南各地先行先试、高端引领、扬长补短,努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基本现代化的进程。最近,笔者先后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五市及部分县(市)进行了调研,以此为基础对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程做了评估。

  首先,使用国务院批准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进行测评。采用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2015年数据,从整个苏南地区来看,以2020年规划目标值为标准,44个三级指标的实际值达标情况是:29个指标已达标,达标率为65.91%;7个指标实现程度在90%以上,接近达标,差距较小;2个指标实现程度在80%-90%之间;6个指标实现程度在80%以下,包括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实现程度为72.00%、Ⅲ类及以上地表水占比实现程度为73.0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程度为67.53%、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程度为60.55%、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为53.7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程度为51.84%。显然,这些指标差距较大,有些可以在发展中差距会缩小或消除,个别指标则难于达到。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万元的目标值,是中等发达偏上的水平,有望接近;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通过进一步落实富民政策举措,5年以后难于达到目标值,但有望接近目标值;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Ⅲ类及以上地表水占比,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多管齐下,到时达标也有可能,但难度较大;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目标值定得过高,按照现有农业劳动生产力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科技发展能否在短期内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对此也不能盲目乐观。

  从分市来看,苏州、无锡有26个指标已达标,达标率为59.09%。南京和常州有25个指标已达标,达标率为56.82%。镇江有19个指标达标,达标率为43.18%。对照2020年的目标值,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总体将有望如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由于存在一定的发展梯度,苏南地区以市为单位有望达到或接近极大多数目标值,少数县与乡镇存在短板,有所滞后,到时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补课”。

  第二,使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进行测评。按照联合国2009年以前使用的计算方法与指标口径,测算结果如下:2015年苏南地区总体人类发展指数为0.935,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0.900及以上),相当于2005年德国的发展水平(0.935,第22位),即落后德国10年;接近中国香港地区(0.937,第21位)。2015年苏南五市人类发展指数分布在0.923-0.945之间,即相当于2005年新加坡(第25位)至卢森堡(第18位)的发展水平。其中,还包括希腊、以色列、德国、中国香港、意大利、新西兰。到2030年,苏南地区人类发展指数进行当年国际比较时,将较大幅度进位,有望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高度现代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提出的两个发展阶段,分别直接对应两个百年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后,是否中国现代化就结束了?不是的。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提出,到2030年苏南地区要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主要发达国家水平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实际上承认基本现代化之后存在更高水平的现代化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第三个重大战略目标,是实现高度现代化,即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处于最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展现了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远景与蓝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高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

  发达国家与地区是由联合国评定的,依据是由人均GDP、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预期寿命构成的“人类发展指数”。2010年11月4日发布的《2010年人文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分组进行了重新的修正,修正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数量由2009年的38个,上升到2010年的44个,增加了6个。从中可见,人均GDP达到1万多美元是发达国家的门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3万美元左右;还有5万美元左右的最发达国家。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2005年世界发达国家名单(括号里面的是按名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美元)如下。原有的发达国家共24国,欧洲(18国):卢森堡(69,056)、挪威(53,465)、瑞士(49,246)、爱尔兰(46,335)、丹麦(45,015)冰岛(44,133)、瑞典(38,451)、英国(36,977)、奥地利(35,861)、荷兰(35,393)、芬兰(35,242、比利时(34,081)、法国(33,126)、德国(33,099)、意大利(29,648)、西班牙(24,627)、希腊(18,995)、葡萄牙(16,658);美洲(2国):美国(42,076)、加拿大(32,073);亚洲(2国):日本(36,486)、新加坡(25,176);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29,761)、新西兰(23,276);拉美(1国):巴巴多斯(14,426)。新增的发达国家(8国):塞浦路斯(19,008)、巴哈马(18,190)、斯洛文尼亚(17,660)、以色列(16,987)、韩国(14,649)、马耳他(13,144)、匈牙利(10,896)、捷克(10,708)。

  看了这个发达国家名单,最想说的话就是,我们现代化的步伐不能中途停下来。应设置“全面建设高度发达国家”的长远目标。2015年,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中国现代化三阶段说”:第一阶段,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初步现代化;第二阶段,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有,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三阶段,达到高度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普遍富有,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实现高度现代化,参照系不仅仅是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还有更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了六个方面令国人无比憧憬的描述:“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想,过去我们中国处于“跟随型发展”阶段,今天我们中国是“跟随与引领并存型发展”阶段,明天我们中国将进入“引领型发展”阶段。

  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最根本的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此,邓小平指出:“只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那就不仅能够把全党的力量,而且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因为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正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城乡面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动员力、凝聚力?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利益,即建设和分享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个目标、第三个目标,任务艰巨而复杂,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取得成功。这个历史的经验与根本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否则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高收入陷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最高目标。

  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需要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崛起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仍然有一些人与国际势力想遏制中国的发展。世界历史告诉我们,崛起中的大国与居于主宰地位的大国发生冲突,结果是两个强国都走向衰落。中美两大国是否会陷入这种“修昔底德陷阱”?有可能,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巨大风险。但同时,也是可以避免的。2014年1月22日,习近平在接受《世界邮报》专访时表示,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中美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两国要拓展合作、管控分歧,使两国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我相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与发展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必将赢得全世界人民的理解与支持。

  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必须防止现代化进程被打断。这方面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国际上有些人担心中国会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一些人提出了所谓的“中国威胁论”。有这样的看法和想法,大多数人是由于认知上的误读,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保卫国家主权,在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如期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多领域追赶、达到或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