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唯一既滨江又临海的城市,南通在“1+3”重点功能区划分中,是唯一同时在两个功能区承担重任的城市。可以说,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南通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它既是扬子江城市群的一部分,又是沿海经济带的重要成员,更重要的是靠近上海。我们在研究南通发展战略时,不可能离开上海。
扬子江城市群的核心是跨江融合发展。江北地区在新的功能区战略下要有新突破、新作为,关键是跨江发展。从江苏区域情况看,上海通南通的崇启大桥、苏通大桥以及在建中的沪通大桥等,使得沿江地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一体化区域。
从横向看,第一条是以上海为起点,经过苏州,沿沪宁线通向南京;第二条是以上海为起点,经过南通,沿长江北岸通向南京;第三条是以上海为起点,经过南通沿海,通向连云港。江苏沿江地区的发展,首先要考虑这三条以上海为龙头的交通大动脉。过去只有江南一条线,现在新加的两条线,都是以南通为江北的起点,这是南通非常重要的区位优势。
从纵向看,沿江建成的多座大桥为跨江同城化打通了脉络。江阴大桥解决了江阴和靖江的同城问题,润扬大桥解决了镇江和扬州的同城问题,泰州大桥解决了泰州和常州的同城问题,苏通大桥解决了苏州和南通的同城问题,沪通大桥将解决南通和上海的同城问题。同城化下,苏中概念正在被淡化,甚至消失。对南通而言,不仅仅是和苏州融合,更重要的是和上海融合。加快推进南通和上海同城化,就是要解决在新常态下经济、地理等格局重塑的问题。
江苏提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唯一的缺憾是上海不在其中。过去城市化提的是“产城融合发展”,现在江苏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把生态纳入其中,叫“产城生态一体化融合发展”。按照这个思路,发展区必须有生态区。
“1+3”重点功能区战略把江淮作为生态功能区,其他地区作为发展区。单纯搞发展区,或者单纯搞生态区,都不妥,大区域中要包含一个生态区。南通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毫无疑问是发展区,但仍然要布局生态功能区。
功能区重构一定要有共享发展的思想。所谓共享经济,共享发展,是指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资源。同城化的实质就是要共享城市发展资源。南通必须明确和上海同城化,主动对接,主动共享。
现在讨论“1+3”重点功能区重构战略,一定不是孤立发展,而是共享。江淮生态区,它的生态资源要共享给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的发展资源也要共享给江淮生态区。这才是新的发展思路。
如何推动同城化?同城化,不是成为同一个城市。同城化的基本要素是减少分割,互联互通,包括产业布局的同城化、交通出行的同城化、通勤就业的同城化、人口居住的同城化、公共服务水准的同城化、环境保护的同城化等。南通与上海同城化,几大问题需要考虑:
一是高起点、高水准定位城市规划。南通首先要考虑的是和上海同城化。上海和南通在地理位置、资源等方面互补性较大。上海的海港急需扩容,南通可以建设和上海一体化的海港。
二是上海高科技在南通产业化。科技创新、创新成果产业化在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上海有非常强的创新资源,特别是张江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科学城,是中心的中心。张江那么多科技成果不可能都在上海产业化,必然要向外寻求产业化基地。南通紧靠上海,区位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要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组成部分,作为其科创成果的产业化基地。
三是南通可以给予上海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相对便宜的房地产市场。
四是南通如何利用海港优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江海文章都要做,但南通更多要做好海的文章。先进发达的城市都是海港城市。通过与上海海港一体化、建好海港城市,提升对外开放度;利用长江口优势,建设航运物流中心。
南通的定位还可以进一步朝着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南通完全可以提出建设成为国际化城市;第二,它可以成为上海的副中心;第三,南通完全可以成为区域的文化教育中心;第四,扬子江城市群应该是多中心,南通依靠沿江、沿海、临近上海的优势,应该成为长江北岸的区域中心。
按照以上定位,在产业选择方面,南通应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立高科技产业基地;依托江海优势,建立以国际航运为领头的现代服务业;依托临海优势,发展海洋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