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关于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意见
2017-06-14 08:51:00  来源:长江产经研究院  作者:查婷俊

  编者按

  本周,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教授提议发起、单豪杰博士主持的关于“如何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讨论在线上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精选了大家发言中的主要观点发布于这一期推文中,如果你有什么有趣的观点或是希望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补充、评价,都可以在下方给我们留言。

  施康(香港中文大学):

  1. 金融风险来源于实体经济的低迷或者实体经济改革的缺位,因此,需要系统地设计改革的路径,统筹协调多部门共同参与;适度弱化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结构转型与金融改革创造有利的空间;

  2.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找准政府的定位,应当在市场监管、产权保护、退出机制等维度上完善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比如破产法等),而非以经济主体的身份过多干预市场的供给与需求;

  3. 要注重政府与市场的沟通,积极采取措施提振市场信心,精准改革,从根源上消除或者弱化扭曲,借助市场力量平稳推进改革,避免一刀切或大跃进式的政策;

  4. 要建立改革方案优化的长效机制。在决策过程中引入外部咨询专家,优化方案设计。完全依靠内部人员研究设计,缺乏理论论证与实践检验,容易造成预期外的不良后果(如2015股灾期间的熔断机制);

  5. 政府不需对可能的金融危机过度恐惧,要让市场自己来教育市场的参与者,要在资本市场的发展中解决危机。

  于晓华(哥廷根大学):

  股市最大的问题就是,交易和操纵市场。大陆法系要查你,需要证据。证据,怎么找,是个大问题?成本很高。英美法系,不一样。如果怀疑你有内幕交易,判例和法律要求你自己证明没有内幕交易。你自己不能证明,那,你就是内幕交易。

  我的建议是:

  1. 中央成立证券(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最好是习主席兼任组长,以显示党中央对证券市场改革的支持。

  2. 强化监管及清理,政府经济相关部门的干部及亲属,不得参与炒股,防止内幕消息。

  3. 证券监管部门的人员,离开后五年内不能参与证券市场业务,旋转门必须控制。

  4. 证券市场的扩容及新发股票公司,必须要与市场过去相关行业的表现挂钩。行业不成长不盈利不发行。

  5. 三年不盈利的公司,必须退市。同时要对企业主要人员进行审计和刑事调查。大小非解禁,及新发股的规模,必须与股市总规模或者行业规模以及过去三个月或半年的行业增成长率挂钩。不增长,不发行。

  6. 必须要强化分红。以三年为1个周期,比例不能低于利润的50%。

  7. 强化财务造假的惩罚。和驾照一样实行积分制,累计扣分十分,必须退市。

  孙国民(南大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关于股市提振提几点想法:

  一是取消股市扶贫,回归资本市场的本真。

  二是把握好股票供给的节奏,特别是新股上市、减持、定向增发等,需要强化入门门槛构筑,提升股票发行质量,杜绝圈钱行为发生,并承担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

  三是取消部分印花税,特别是对于散户(按照合并账户计算),如果成交额在10万以下的,免除所有税费,对成交金额大(比如1000万以上的)、盈利多的散户及机构投资者,严格按照股票交易规制进行税费管理。

  四是强化动态监管机制,构建证监会、证券公司、中小股民等多层次、全方位参与监管的社会治理模式。

  五是推行股市监管负面清单化,列出负面清单,谁触碰谁付出代价,甚至要付出退市的代价。

  六是尽快制定退市制度。

  倪敏(硅谷创业):

  在当前的形势下,只能让市场更公开透明,增加作假被索赔的成本。美股个股一旦暴跌,就会有律师主动寻求投资者加入,进行团体诉讼,不知道这种对A市有没有借鉴意义。

  既然很多人都认同股市中有很多利益集团,那引入新的法律群体,相当于博弈中多引入一个参与者,能不能把利益集团打散呢?或者说,以前靠作假赚钱,以后可以靠打假赚钱。

  刘根荣(厦门大学):

  解决财务造假以及垃圾股退市问题是股市制度建设的核心。股市要有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

  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严峻刑罚,对财务造假、内幕交易采取零容忍。

  2. 严格垃圾股退市制度与新股发行制度,实施可预期的总量动态平衡调控,根据经济增长速度控制新股发行量与发行节奏。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