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17年5月11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情况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国内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所作的大量工作。田学军高度评价了浙江师范大学校在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中的做法,从定位清晰、交流广泛深入、广育人才、加强研究、双向宣传、建立基地等六个方面作了详细介绍,认为学校的实践“定位非常清晰,工作很扎实,可以说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亮点纷呈”,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智库建立至今恰好十年。10年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率领的团队,依托学校协同创新机制,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部委委托,矢志不渝,砥砺耕耘,积极主动致力于中非人文交流研究和推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2017年4月24日,中南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首次会议在南非比勒陀利亚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南非总统祖马向会议发去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的首个政府间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也是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的重要行动,对于加强中南关系、深化中非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机制会议筹备过程中,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智库为该机制的预研、筹备、方案制订和落实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得到了机制会议主办方的高度认可。高校智库在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方面的独特作用得到彰显。
一、做好中非人文交流研究,增强政治互信基础
近年来,非洲研究智库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鸿武院长带领团队,依托学校协同创新机制,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部委委托,积极主动致力于中非人文交流研究和推动工作。2014年智库团队承担了教育部应急专项委托项目《推进中外人文交流合作研究——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开始组建团队重点关注中非人文交流的专题研究,形成系列成果。2016年12月再次受教育部社科司委托,团队提交了《建中南人文交流机制,促中非思想文化交流》阅研报告,包括总报告1篇,专题报告8篇。在机制会议筹备期间,团队成员还为机制会议起草文件、提供会议资料等数十份,受到国家领导人和各部委的高度赞誉和肯定。非洲教育所所长牛长松等学者专程陪同教育部国际司人员赴南非参与中南非学历互认谈判。2017年2月刘鸿武团队受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委托,提交了《中南非人文交流机制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等7篇资政建言报告。
随着中南人文交流机制推进工作的深入,2016年底至2017年初,刘鸿武作为专家顾问,连续3次受邀赴中南海国务院向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委专题汇报中南人文交流的现状、前景,成绩、问题,以及未来合作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工程,受到国家领导的认可和好评。会议前夕,刘鸿武与国务院教科文卫司联合撰写的《中南非人文交流机制化顺乎其势、恰逢其时》《中南非人文交流亟需突破障碍、统筹推进》《以中南非人文交流带动促进中非人文合作》等报告以《国务院研究室送阅件》形式直接报国家领导人,得到重要批示。
受中南人文交流机制秘书处教育部国际司委托,今年4月1日浙江师范大学以非洲研究为核心协同校内相关学术力量成立了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专业为中国南非人文交流机制提供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撑。当天还召开了“新时期中南非和中非人文交流战略研讨会”,会议就中南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和推进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今后中心将按照机制统一要求开展各种工作,重点发布“中南人文交流年度报告”以跟踪、监测中南人文交流的具体情况,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同时将配合当前热点,举办中非智库论坛、青年创业论坛、中非艺术节、影视节、思想对话会、研讨会、中非文化博览会等一系列活动。还将筹建中南高校智库联盟、西开普大学中医药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等。
二、讲好中非故事,增进历史传统情谊
建院十年来,智库学者多次深入非洲进行实地调研,开展政策与学术宣讲。院长刘鸿武受国家部委委托率团出访非洲多个国家,宣讲中非关系及中国对非政策,调研非洲国家局势、对华政策走向。2016年4月,刘鸿武受邀出席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办的“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聘任仪式及座谈会,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国际影星成龙、体育明星姚明、著名画家刘大为等八位学术大家、文化名家、社会名流一起被聘为“讲好中国故事文化交流使者”专家,并在座谈会上做了主要发言。其发言内容《让中国形象更可亲可敬可爱》被《人民日报》(4月21日,综合版)全文刊发。刘鸿武还受上海《文汇报》邀请,与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长贺萌一起做客文汇讲堂第99期,以“2063年的非洲与现在的中国”为主题,从“印象非洲”“真实非洲”“中国人在非洲”三个层面进行讲述、阐释,匡正公众认知误区。此外,刘鸿武先后赴浙江大学“浙大东方论坛”、国家行政学院高校智库培训班等国内高校、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的邀请主讲中非交往故事。他还获评“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个中国人”。他认为,要多讲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世界一起发展、一起合作、一起创造美好未来的故事,说明中国不是“独步”世界,更不是“独占”世界,让中国在世人眼中变得更可亲、更可敬、更可爱,这样,中国在世界上才会有更多好朋友、好伙伴。
2016年10月,非洲研究院外籍研究员凌迈Ehizuelen Michael Mitchell Omoruyi(尼日利亚)博士应邀参加中国日报组织的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重走了长征路,在延安参观了相关展览,之后,他在《中国日报》发表了《长征,一场光耀万代的行进》一文。他说这次活动促使他对长征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他所理解的长征是中国人民团结的凝聚剂,是中国共产党保存有生力量带领国家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转折点。很少有历史事件能像长征这样对人民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长征的胜利本身意义非凡,其赋予中国的精神价值更是无可比拟。在八十年之后的今天对中国仍然是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长征使他认识到团队作战的关键和重要,这正是绝大部分正处于矛盾挣扎中的国家和民族应该向中国学习的。他认为长征这一宏伟的史诗所蕴含的人性美打破和超越了不同的社会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樊篱,具有普世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象征性事件之一,它打开了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长征作为这个国家历史长河中不可磨灭的片断,被铭刻在了纪念柱上,让全世界的人民世代相传,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