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2017-04-25 10:1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舒跃育 汪李玲

  约翰塞尔曾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二者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识,如果有意识、自我、创新思维等即为强人工智能。事实上,图灵检验所辨别的只是弱人工智能的水平,因为这种检验并不是通过解析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运行逻辑,而仅仅基于表层的“看起来像”而已。

  虽然2016年的人机大战已经落幕,但社会各界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关系以及人工智能是否将替代人类智能等问题的探讨却在持续升温。有人认为,发展人工智能就是自掘坟墓,终有一日人工智能将替代人类智能成为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类“物种”。甚至有人认为,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singularity)将要来临或已经来临。到那个时候,人类将成为科技的奴隶,或将因为太过依靠智能机器导致人类智力退化,最终走向灭亡。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期间,《华盛顿邮报》派出了专业的机器人团队进行报道,这在令很多人惊叹不已的同时也让人陷入深思。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不断改进,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是否会像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一般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这样,是否就意味着将有许多职位不再需要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类智能

  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前提都是人工智能等于或超过人类智能,或是功能各异的机器智能集合可以击败心理健康、智力正常的人类。而在这里,所谓的“等于”或“超过”,是建立在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可以量化比较的基础上的,即人类心智发挥作用的过程可类比于计算机软件运行过程。这个类比建立在“心智计算理论”(CTM)的基础上,而CTM本身就面临着理论上的困难,因为人类心灵可能是在本质上区别于基于程序的机器智能的另一种智能。既然在逻辑构成上存在本质的区别,那就无所谓“一比高下”之说了,尽管目前机器智能方面进展顺利。

  其实,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对“智能”本身的界定,但目前的情况是,仅仅通过一些具体的“智能”现象去界定智能本身,通过部分去界定整体,显然是有缺陷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引发无谓的忧虑, 如从单会下围棋的AlphaGo 击败一个能应付各种错综复杂情况并有着丰富的内在体验的围棋高手,便判断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这显然夸大了机器的“智能”,把机器的单维“智能”等同于多维的人类智能。因此,在谈论人工智能是否会赶超人类智能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什么是智能以及人工智能PK人类智能的评定标准又是什么。

  人工智能可划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有类似人类某些智能行为和功能的学科,那又该如何判定一台机器是否具有类似于人类的智能呢?

  早在1950年,人工智能之父图灵就提出通过“图灵测试”来鉴别机器智能的水平,即通过一定的方式,一个人和计算机在相互隔离的状态下进行一系列的问答,如果在给定的时间里,这个人无法分辨对手的问答内容是来自人还是计算机,那么就可以认为计算机是智能机了。当然,图灵深信20世纪末即可设计出这样的智能机器。虽然他没能看到图灵测试得以通过的那一刻,但他留下的检验方式却一直被后人关注。就在2014年6月7日,图灵逝世60周年这一天,由俄罗斯人弗拉基米尔维西罗夫(Vladimir Veselov)等人开发的智能软件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就以33%的成绩通过了图灵测试。通过图灵测试的确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进展,但是否就可以断定机器已经拥有人类水平的智能了呢?实际上,尤金并不会下象棋,不会思考,没有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甚至3岁小孩会做的许多事情它都不会。

  约翰塞尔曾将人工智能划分为“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识,如果有意识、自我、创新思维等即为强人工智能。事实上,图灵检验所辨别的只是弱人工智能的水平,因为这种检验并不是通过解析机器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运行逻辑,而仅仅基于表层的“看起来像”而已。哈纳德曾将图灵检验分为五个层次。事实上,按照哈纳德的标准,尤金才达到第一个层次——仅能模仿人类能力的子片段。与此类似,让人们津津乐道的AlphaGo也仅是在围棋上赶超人类围棋冠军,而这个胜利是建立在对6000万局棋的学习基础上的,是海量数据分析和多个CPU和GPU支撑的高速运算的结果。与人类相比,AlphaGo并没有主观体验,没有自我意识,而仅仅是具备了人类能力的某些子片段。从本质上讲,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

  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才能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

  智能本身涉及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换句话说,智能概念远比它的实现载体要复杂得多。对智能的把握,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地理解人类的独特性。只有实现对人类自身的认识,我们才可能对智能本质或内涵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科学定义。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按照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的理解,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但二者的本质差别到底在哪里?

  网上有个段子,说如果两条“阿尔法狗”对弈围棋,其结果将如何?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想法。的确,如果两个软硬件完全相同并经历了完全相同学习过程的两个计算机系统对弈,其结果将如何?结果是一方面,过程又是另一方面。结果无论谁获胜,它获胜的原因何在?纯粹偶然吗?它们经历了完全相同的内部过程吗?更进一步,十条软件和硬件完全相同的“阿尔法狗”,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差异吗?众所周知,同卵双胞胎在心理方面存在差异。那么,到目前问题,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而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网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当然,尽管并不排除除了人类心智的运行逻辑之外存在其他的规律,但要实现这种偶然的成功需要更长的时间。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