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盐城沿海地区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连接点、淮河生态经济带龙头及江苏沿海中心枢纽,加快国家级江苏滨海新区建设是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国家级新区战略布局的迫切需要。
江苏滨海新区应站在国家级新区的层面进行定位和布局,努力打造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国家级新区。其战略定位应立足: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绿色转型发支撑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区、国家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国家绿色发展开放交流合作区域。
盐城沿海地区是江苏沿海乃至新一轮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增长极,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连接点、淮河生态经济带龙头及江苏沿海中心枢纽,在多重国家战略布局叠加的背景下,盐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充分利用深水大港、空间资源等优势,创造承接条件,吸引更多战略投资者参与沿海开发,打造江苏滨海新区战略部署。
江苏滨海新区依托滨海港深水大港及周边可以直接转化为工业用地的百万亩盐田,具有承载连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优越的交通条件和重大产业项目集聚发展的优质空间,承载着盐城市加快实现沿海崛起,提升沿海开发层次和水平的历史使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未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从更高层次、更广视角谋划江苏滨海新区的发展。
我 们 建 议:以绿色发展为主题,从国家级新区层面高起点推进江苏滨海新区发展,使得江苏滨海新区成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绿色转型发支撑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区、国家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国家绿色发展开放交流合作区域。
一、江苏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背景
加快江苏滨海新区建设以绿色发展为内涵的国家新区,是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绿色发展转型的必然要求,是顺应国家级新区战略布局加快,凝聚多方转型发展共识的迫切需要,是把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及淮河生态经济带多重国家战略布局叠加的机遇的主动作为。
(一)绿色转型已经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无论是产能还是效率都有了飞跃的发展,但与高速并行的还有对生态坏境的破坏以及资源的高强度消耗。水、土地的污染以及大范围持续性的雾霾都显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正因如此,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三五”期间更是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部署和要求,绿色转型已成为新常态背景下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各类国家级新区战略布局显著加速。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区域经济政策呈现出精细化、专业化的特点。精细化是指区域政策的空间尺度在不断变小,如海西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等等。专业化是指这期间出台了大量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的区域政策,如金融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产业转移示范区以及各类国家新区等等,同时区域政策中体制改革的导向也更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国家新区的布局显著加快,1992-2013年的22年间,一共才批复了6个国家新区,2014-2016年3年期间,批复了12个国家新区。在目前已有的18个国家新区中,虽然在不同层面关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但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尚未出现。从国家层面,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国家未来需要打造以国家新区为代表的核心功能区,以支撑经济绿色转型、开展国际低碳绿色技术合作和展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作为和担当。
从江苏省政府层面,新一届江苏省委对于苏北地区的生态绿色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必然会对江苏滨海新区绿色发展给予更多支持。从盐城市政府层面,开展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的国家新区建设是发挥优越生态环境支撑条件,从产业层面升华绿色发展成果的有效路径。
(三)多种国家战略叠加和政策聚焦有利于江苏滨海新区加速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江苏滨海新区深度参与全球碳减排合作和推进生态绿色转型的历史机遇,引进台湾、日本、韩国及德国的低碳循环技术和龙头企业,推动盐城市产业向生态绿色方向转型。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沿江下游重化工产业向沿海转移的态势已初步显现。
淮河生态经济带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江苏滨海新区绿色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极大的拓展江苏滨海新区产业辐射和合作空间:一是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将直接打通盐城市沿海港口和腹地之间的水运、铁路联系通道,极大地拓展港口和腹地之间的联系,直接提升盐城市港口交通枢纽的地位和服务功能;二是淮河流域具有丰富的优势资源,碱矿、珍珠岩、铁矿石、煤炭、石英岩、凹凸棒黏土等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和潜力,其开发利用将催生港口物流服务的巨大需求;三是淮河流域,特别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薄弱,在生态经济带建设理念的引导下中上游的生态保护将进一步强化,这有利于盐城市利用港口、盐田的空间优势,集聚上游资源,构建循环型、深加工、高附加值型临港产业体系,并围绕优势资源开发与上游城市形成合作关系。
二、江苏滨海新区的战略定位
从滨海新区的基础条件及当前的时代背景来看,我们认为滨海新区应站在国家级新区的层面进行定位和布局,努力打造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内涵的国家级新区,其发展的战略定位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绿色转型发支撑区。
在“十二五”国家节能减排和当前国家绿色转型的推动下,钢铁、冶金、电力、石化等重化工领域的龙头国企及龙头企业纷纷加快绿色转型。
结合已有发展基础和行业龙头企业布局,江苏滨海新区未来建议重点发展四大循环经济产业链:①以中海油LNG项目等为支撑的石化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②以中电投项目为支撑的煤电化工行业循环产业链;③以中电投项目为支撑的新型建材循环产业链;④以德龙镍业项目为支撑的冶金行业循环产业链。通过循环产业的延伸,吸引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集聚,策应长江中下游及京津冀重化产业转移及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发展引领区。
淮河生态经济带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我国生态环境更加脆弱的大河流域,绿色发展体系的构建将成为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
经过长期发展,淮河流域已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存在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展不足。江苏滨海新区必然要充分利用滨海港口的联系内外的条件,依托淮河流域丰富的矿产原材料资源,探索产业发展的绿色道路,推进低碳、循环发展,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拉长产业链、价值链,引领淮河流域的绿色发展。
(三)国家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是动力,机制创新是保证。
江苏作为全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的试点省,综合改革任务达20多项。目前江苏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仍处于探索建设阶段。江苏滨海新区未来可以着重从园区层面探索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构建,从金融领域探索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改革。
(四)国家绿色发展开放交流合作区域。
加快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的责任担当。2014年,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碳排放大国。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再次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发展和碳减排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在此背景下,国家也需要打造合作区和展示区,广泛开展国际和国内各界携手合作,从技术到投融资,从基础设施到产业提升,从相互学习借鉴到资源优势联合,身体力行,率先开创区域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转型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