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加力
2016-12-22 09:10:00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王一鸣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增强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加力,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对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深化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工作思想方法作出的重大调整,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关于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引领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

  第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过去一个时期,我们主要从需求侧想办法、出政策,实行比较大力度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政策,拉动经济增长,这在当时传统产能市场需求还有空缺的情况下是有效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能接近或达到上限规模,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并向高端化、多样化、服务化主导的需求结构转换,原有的供给结构越来越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再简单沿用主要靠扩大投资的办法来化解供需矛盾,不仅投资效率持续下降,债务杠杆继续攀升,还会增大金融风险的累积,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短暂回升后继续下行的态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不断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是增速换挡,但本质上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增速换挡,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深层次原因是结构性问题,主要是供需结构错配,供给结构调整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无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不足;低端供给过多,中高端供给不足。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过剩产能难以有效出清,需求结构变化形成的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只有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使价格机制真正引导资源配置,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当前经济运行矛盾和问题的根本举措。当下,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根源也是重大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些重大结构性失衡,虽然有阶段性政策性因素,但根本上是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因此,宏观调控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做好需求管理的同时,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多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找出路、想办法、出政策。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有序发展,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坚定不移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作出新的部署,我们要向供给侧改革聚力加力,坚定不移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

  (一)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提振了市场预期和信心,工业品价格在连续54个月负增长后由负转正,工业企业利润持续改善,部分行业供求关系、政府和企业理念行为发生积极变化。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不平衡,仍面临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明年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去产能方面,继续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同时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以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企业为突破口,通过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去除落后产能,妥善处置企业债务,盘活沉淀的土地、厂房、设备等各种资源。在去产能过程中,着力建立过剩产能的有效出清机制,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在去库存方面,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通过推进人的城镇化减少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继续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三四线城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吸引力,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购买城市商品房。在人口净流出地区还要控制房地产用地供给量。在去杠杆方面,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资产重组和债务处置,开展市场化债转股,更多发挥国家和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作用,建立不良资产交易平台,推进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设立快速清算通道,提高资产处置效率。在降成本方面,要在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工作力度基础上,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在降低显性门槛后,进一步减少隐性障碍,优化政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放开中介服务市场,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和服务收费。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建立新型激励机制,增强对干部的有效激励,提高服务市场主体的效率。在补短板方面,在补硬短板和发展短板的同时,着力补软短版和制度短板。优化财政支出和投资结构,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环节,加强创新能力、人力资本、征信体系、社会保障、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等建设,增加社会民生和生态环境投入,更有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形势,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库存压力不断增大,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农民增收难度增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势在必行。要加快农业供给结构调整,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积极稳妥推进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继续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转化。通过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提质增效,多措并举稳定农民收入。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韦轶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