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告慰遇难同胞 凝聚奋进力量
2016-12-14 09:4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昨天,第三个国家公祭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前,我们第三次以国家之名,悼念南京大屠杀无辜死难者,悼念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再一次宣示了中国人民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1937年12月13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石头城破了!这一天,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开始,无数家庭碎了!这一天,中国人深刻明白了何为“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这一天,侵略者犯下了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降半旗、献花圈、鸣笛致哀……一项项公祭活动,无不体现一个国家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缅怀。南京大屠杀30多万死难者绝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他们都是鲜活的生命、拥有幸福的家庭。在战争来临那一刻,个人、家庭的灾难与国家、民族的灾难相互交织。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我们公祭南京大屠杀30万死难同胞,为的是守护不能忘却的记忆、捍卫不容否认的真相。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不容抹杀、不容抵赖,任何妄图篡改历史、否认暴行,为侵略战争翻案的丑恶行径,都将受到中国人民以及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人民的谴责和唾弃!

  “永矢弗谖,祈愿和平。”回顾整个抗战,为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中华儿女昂起头颅、挺直脊梁,历经8年浴血奋战、付出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遭受过外敌蹂躏、经历过战争磨难的中国人,更懂得正义的价值、和平的珍贵。举行国家公祭仪式,我们无意于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祈盼战争的阴霾远离人类、和平的阳光洒满人间。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所谓国弱则民辱,国强则民荣。国家强大、民族强盛,始终是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今日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矢志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

   当前,江苏正处在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上。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鲜明提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更须铭记历史伤痛,凝聚奋进力量,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勠力同心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