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建设地方新型智库的建议
2016-11-21 14:11: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丁胜

  ——以贵州省为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表重要讲话并做出重大部署。其中,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17’重要讲话”)和2015年10月27日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新时期中国学派的构建和新型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之后,国家在科研资金管理、科研人员服务、科研成果运用等方面对智库建设进一步松绑和亮绿灯,激发智库活力,地方亟须跟紧形势,根据国家总体部署安排,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开创智库建设新局面。

  发展高校研究机构和民间智库

  按照研究机构接近权力中心、信息和资源拥有度、决策资政影响度和服务决策的直接性进行归类,新型智库大致可以归类到四个圈层,第一圈层即党委政府内设研究机构,是枢纽型新型智库,部门领导或研究人员能直接参与党委政府决策或议事过程,研究成果转化直接;第二圈层即社科院、党校、讲师团等,是重要的新型智库,由于游离于党委政府决策或议事边界,有时存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但有自己的内参渠道,研究成果能选择性影响决策;第三圈层即高校和半官方的研究会、学会等,虽然集聚了专业的研究力量或精英,但缺乏对政策需求的敏感度,加上缺乏制度化的进言渠道,研究成果对决策的短期影响不足;第四圈层即民间智库,学术观点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在体制内智库供给资源和信息垄断、研究成果过剩或涉及面广的境况下,如果没有学术精英作为支撑,又没有核心研究领域或有影响力的品牌,仅靠捡拾体制内智库剩余的“边角料”作为研究对象,很难生产出具有独立性、原创性和思想性的产品。新型智库建设的提出,对于第一、二圈层的研究机构而言,职能职责没有大的变化,重点是整合资源和研究力量做大做强的问题。因此,地方新型智库建设区别于以往的亮点和重点,应该是对于第三、四圈层,即高校研究机构和民间智库的大力发展和培育。

  以创新工程为抓手

  地方智库建设需要以创新工程为抓手,做大长板和补齐短板。一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是全景式、全方位和连续性的,不是应景式、碎片化和孤立性的,需要重点通过省际合作交流平台、省内网格化互动平台以及探索构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等方式,织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网络,加快将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力转化为实践力、思想力转化为生产力、研究力转化为服务力的步伐。二是做大长板,补齐短板。以贵州省为例,省社科院虽然承担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但职能职责安排上并没有排他性、异质性和赋权性的优势,区别于贵州其他省直研究单位最大的硬优势,就是拥有贵州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和“四核心”学术期刊《贵州社会科学》;区别于贵州其他省直研究单位最大的软优势,就是聚集了一批先驱型的老专家、一批领域内领跑的中青年学者,以及占科研力量近二分之一的博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层次人才。以此为据,地方官方智库应认真梳理,将长板作为中轴线,形成补齐短板的圈层结构,在提高长板附加值、培育衍生产品和延长价值链的同时,补齐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不强的短板。

  增强决策咨询融入度

  一是以智库联盟建设为抓手,整合研究资源。地方应全面梳理决策研究力量,建立由地方分管领导挂帅、有关智库单位主要领导组成的“智库联盟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对地方的智库建设工作和研究工作实施统一领导,同时设立联席会议(或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对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工作进行统一服务和管理,并赋予办公室政策研究的协调权和研究成果的评估权,增强服务决策的职能。二是明确主攻方向,推动内容创新。智库的生命力在于回应、创新和解决问题。新型智库要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必须深入实践,重点围绕以下领域做好调研工作,即突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搞好超前调研,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时发现经济社会“亮点”,搞好典型调研,及时推广典型先进经验;围绕领导决策“高点”,搞好主动调研,为领导决策服务;找准社会“热点”,搞好多层次调研,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抓住发展中的“难点”,搞好深层次调研,找出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和破解方法;深入剖析社会“焦点”,搞好跟踪调研,直到焦点问题得到解决;注意解决工作中的“弱点”,搞好专题调研,促进薄弱问题解决。

  开展好理论研究工作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人类社会经历数千年发展,演化出的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既是哲学社会科学影响的结果,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存在哪一种政治制度或社会形态的绝对优越性,就连理想国和乌托邦式的国家建构里,也是存在诸多争论的。因此,地方新型智库在事关发展大局和舆论思潮方面同样需要发声亮剑,坚定不移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和正面宣传,扮好先进思想引领者和意识形态捍卫者角色。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跟上形势,主动出击。社会思潮不断分化整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共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基本态势。地方新型智库应直面思想多样化的客观现实,科学预判,更加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先进性提炼,关注思潮和舆论走势,及时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广泛的道德文化号召力和感染力。同时,进一步提升理论诠释能力,旗帜鲜明地亮出底线,强调划界批驳,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话语体系,彰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地方风格。

  (作者单位: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