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首届紫金文化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成功举办
2017-05-25 15:27:00  来源:紫金文创研究院

  5月20日 ,紫金文化论坛作为江苏发展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主办,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办公室、紫金文创研究院协办,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举行。 

  去年2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编辑出版300本江苏典籍、3000本江苏文库,以文本和数字化的形态整体呈现江苏2500多年文化史,这是江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全国同类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

  首届紫金文化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江苏文脉传承与创新”议题展开深入研讨,旨在进一步增进与海内外江苏籍和在江苏学习、工作过的社科理论、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的交流与合作,为“文脉工程”的顺利实施凝聚更多智慧,进一步推动江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政协原主席张连珍,江苏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蒋卓庆,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许津荣,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等领导出席论坛。

 

  首届紫金文化论坛会场

  论坛由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主持,分为两个单元按议题进行讨论。

 

  论坛主持人:南京艺术学院院长 刘伟冬

第一单元

  中心议题为“文脉传承”,由教育部长江学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教授樊和平主持。

  樊和平:我们今天把主题聚焦为江苏文脉,什么是文脉?文脉是息息相通的文化血脉,也是沧海桑田中打造出来的民族发展的根本。文是江苏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脉就是江苏人的生命。江苏省委省政府2016年启动了江苏文脉工程,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对江苏历史上重要文化经典进行深入研究。江苏文脉保存江苏气息,彰显江苏对中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保留江苏文化及其地方性特征。

 

  第一单元主持人:教育部长江学者、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南大学教授 樊和平

  莫砺锋:中华传统下的江苏文脉

  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是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而设立的省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专项的规划工程,旨在梳理江苏文脉资源,彰显江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

  江苏文脉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下逐步开展的,只有深刻领会中华文化核心精神,才能做好江苏文脉整理工作。在引进西方文化时不忘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这样的学术理念是明智之举,应该成为全国人文学派扭转风气的方向。

  江苏文化从古至今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版块。在有文字记载的范围内,江苏南部以苏州为中心的地区是吴文化发祥地,江苏北部以徐州为代表的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在江苏历代产生很多文化名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文心雕龙》是在南京完成的,标志着南京学术的兴起。正是学者在南京研究,产生了近代学术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学派,叫做学衡派,以学衡派为代表的学术团队和理念、学术风气,获得了东南学术的称号。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社科名家 莫砺锋

  邬书林:与时俱进传承江苏文脉

  传承文脉应该与时俱进,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文脉传承推动创新发展自觉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去考量。习总书记为我们文脉传承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传承文脉、创新发展的历史机遇。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

  传承文脉要推动创新发展,聚焦经济技术革命进步的领域,利用新的技术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当前新型技术革命性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云技术的应用,使文脉传承的创新吸收古今中外精华,为文脉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只有创新成果才能成为文脉的一部分,文化成果只有创新才能作为成果,只有创新才能传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 邬书林

  徐俊:文脉传承与古籍整理

  文脉既是文化传承、文化基因,又是文化延展的文化程序。我以为文脉主要在这三个方面。第一是物质的文化遗产,第二是文字记载的古代典籍,第三是隐藏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包括观念、思维、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

  将古代典籍整理放在文脉传承与创新背景下,文脉工程为江苏文化历史进行全面整理,是一项基础工程。通过系统梳理江苏的文脉资源,保存江苏集体记忆,从而推进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彰显江苏文化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文脉工程既要对江苏历史文化典籍进行集中整理成卷,又要对江苏文化历史精神做系统提炼和挖掘,凸显江苏文脉的主体。文化传承必须建立当代文化建设,否则不能实现传承意义。

  古代文化典籍整理应当实现我们的目标。能够全面把握江苏历史文化资源,构建最能体现江苏文脉丰富性的新的文献体系,能够从时代高度构建最能表达江苏文化系统的话语体系,为研究传承江苏文化确立新的学术标准。

 

  中华书局总经理、中国出版协会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徐俊

  葛亮:文化传统的文学传承与新变

  近代性的价值需要放在中国经验中加以检验,反之也是一样,对传统的吸收、消化、反刍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过程,对中西方都是互相借鉴的,对当下时代的变动构成一个全球化实验场。这个场包括中国和西方文化相互间的历史。在小的层面,东方以及东方文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作为东方人怎么界定?在当下有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呈现?

  中国美感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西方有所不同,东方人是有自己的文化自信的,中国作品具有中国人长期所自知的东方精神。中华名片进入西方人的视野当中,东方气质和精神也可以和西方文化对接,不仅仅在于语言,也是构造民族家国稳定的所在。

 

  知名作家、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 葛亮

  丛志远:文化自信与文化使命

  江苏的文化在历史上很能令我们自豪的,在史记里面曾多次提到江苏,从元宋明清以来,很多的名家都来自江苏,在中国艺术史上江苏一直是文化大省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我们自己有这么好的传统文化、这么深厚的文脉,更应该认真整理、研究和宣传。

  谈到文脉,这几年在西方,例如现代艺术也在整理他们自己的文脉和创作背景。西方没有传统,但是他们要整理传统,西方有识之士同样也注重整理西方文脉。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几千年的文脉延绵不绝,我们要把自己的艺术往海外推,要自信地把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对外发扬光大。要积极传承我们的文脉,把中国的艺术推向世界。

 

  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版画系和中国艺术中心主任、教授,全美华人美术教授协会主席  丛志远

第二单元

  中心议题为“文化创新”,由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主持。

  李向民:创新这个概念,进入经济学,最早是1912年,哈佛大学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其《经济发展概论》中首先提出的,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及其周期。经济增长将越来越依赖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

  在当今时代,我们正看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传承如同火炬接力,文化的火种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奔跑,才能持久传承。在这样的接力中,每一代人都付出了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其本质就是创新。回顾中华文化史,我们一直存有着保守与变革的争论,而这种争议并没有禁锢我们的思想,反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双螺旋结构,通过波浪式的振荡,推动我们的文化走向新的时代高峰。

  当前人类正进入精神经济时代,文化业态面临重大变革,文化创新的理念和方式也有需要进一步转换。如何实现文化创新,是关乎江苏文脉生生不息的关键,也是从高原走向高峰的关键。文化创新在于低姿态,不懈努力和扎根于生活与大地。

 

  第二单元主持人: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 李向民

  刘东:江苏文脉的当代激活

  文脉在江苏一直生生不息地活跃着。在江苏,我们最能体会感受到中国文化精致而发达的魅力。相对而言,这里有着最为丰富、优雅、温润、敦厚的文化个性,对文化传承最为沉稳的呵护和职守。无论是南通的张謇,还是无锡的钱家,都提倡讲学之风,江苏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为了更好地展望江苏文脉创新发展的未来,一方面需要找寻江苏文脉创新在现实中的缺憾,另一方面应整合江苏丰富的学术资源,充分倡导思想竞争,通过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江苏文脉”真正的学术成果,实现“江苏文脉的当代激活”。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刘东

  毕飞宇:文学的创新在于虚构

  大批80后乃至90后的新锐作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以及一批老作家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春天。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周梅森,把江苏的文学带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赵本夫年近七旬,却令人出乎意料地再次完成他的叙事变革。在新作《天漏邑》里,在坚实的写实主义的基础之上,带上了魔幻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多重格调。范小青新作《桂香街》的创作历程可以借用老话来表达: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里的“下去”,不是走秀,而是作家的内心动态和价值取向,以及作家的自我要求。黄蓓佳这样一个中国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对自己依然是不满意的,她在一次会议上说:“我越来越不喜欢把儿童文学作品写得过于儿童,把孩子简单化、脸谱化。”与其说黄蓓佳对自己的写作有愿景,不如说,她对孩子们的成长环境有愿景,对生活自身有愿景。周梅森从来就不是一个书斋里的作家,他是双栖的。他的一只脚在书房里,另一只脚在寻找大地的脉动。一部《人民的名义》宣告了2.0版的周梅森满血复活,周梅森的满血复活告诉我们一件事:文学的奇迹从来不能靠文学去创造,只有生活才可以让文学变得不可思议。

  赵本夫、范小青、黄蓓佳、周梅森给我很多启发。在2015年和2017年他们为中国文学贡献了很多。我想说这就是江苏作家低调的原因,这也是江苏文学为每一个江苏作家创造的福利。不管你的年纪有多大,不管你作出什么样的成就,你的前方永远有榜样。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 毕飞宇

  刘蟾: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

  我的父亲刘海粟是一个教育家,他一直提倡美术史方面的传承和创新。他虽然不说希望我来继承他的事业,但他看到我绘画的时候,是非常高兴的。他说,做一个艺术家,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具备完美的品德,要追求真善美;第二要有理想,有志向;第三要有担当。走进南艺的校园能够感受到一种文化教育传承的底蕴。百年南艺,是中国艺术教育开先河者;更应是文化创新的排头兵。教育,不仅是教室里的授课,更是一种文化积淀的熏陶。南艺已经培养出非常多的优秀画家、音乐家,但是这条路还很长,希望南艺在现有的成绩上更上一层楼!

 

  刘海粟美术馆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理工学院兼职教授、刘海粟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刘蟾

  傅益瑶: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从来没有消隐过,因为它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地增加生命力,变得更强更大。只有变古择新,只有把自己内心的感情变成一个生动的艺术品,传承的东西才会有生命力,而只有变古择新才能使中国画千年不衰。

  水墨虽然有技术成分,却无法用任何其他的人工智能来代替。画水墨画一定要以心而动。摄影艺术对绘画冲击是很大的,但与此同时,中国绘画凸显出了它的魅力。中国绘画不是一个简单对象,而是把对象纳入自己心中,由心中喷发出来的。我觉得中国绘画不但是昨天、今天,而且在将来一直会被推崇为有极大魅力的艺术。墨能够作为非遗,是因为我们有创新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传统,所以我在这里非常高兴向乡亲父老们汇报,我觉得新的一带一路的时代给我们开创更好、更大的世界,让我们继续努力。

 

  傅抱石之女,水墨画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傅益瑶

  吴为山:文艺创作的中国气派

  创作有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首先要有中国文化的自信,这自信来自于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当代文化。

  中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是创作作品的核心。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国精神是基于深厚传统文化的改革开放创新精神,是中国人自主自强的独立精神,是中国人的追梦精神。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华民族精神为理想,必定有底气、有骨气、有正气、有大气。中国气派作品不仅仅是中国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因为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文化传播需要一张脸、一颗心、一个魂。这张脸是中国文化的面貌,这是辨别度很高的脸,在世界潮流中体现中国气派的脸;一颗心指的是包容的心、真诚的心、温柔的心;一个魂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国气派是融入在作品中、深入在灵魂中、概化在形象中、体现在人类文化史上的中国自信。一个文艺工作者只有将中国精神融入自己的灵魂,才能再涌入爱国主义的血液,进而激发艺术创造。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根本的内容是爱国主义,它体现在人和事,体现在文化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首届紫金文化论坛现场

 

  首届紫金文化论坛现场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管向群向发言嘉宾赠送漫画肖像,与嘉宾合影

 

  首届紫金文化论坛嘉宾合影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