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供给侧改革切实促进文化消费
2017-04-17 15:29:00  来源:紫金文创研究院  作者:王晨

  文化消费与普通的实物产品消费不同,是在消费过程中实现对精神内容的体验、交流和传播,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文化消费受到文化需求侧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消费偏好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影响,也取决于文化产品供给质量、结构、价格等因素。厘清文化消费内涵和认识文化供给对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文化消费统计口径和方法,确立文化供给侧改革促进文化消费提升的方针政策。

  一、文化消费的内涵界定

  经济统计用居民的文化消费支出作为文化消费的统计口径。这种以货币支出数量界定文化消费的方法,将文化消费等同于居民购买文化产品的支出。然而,文化消费的内涵远远不止于对文化产品的直接购买支出。很多文化内容的消费,如观看电视、图书阅读、网络内容浏览等,消费者往往以免费的方式获取,并不发生直接的购买支出。消费是通过使用物品或者体验内容获得生理或者心理满足的过程。文化消费应该是家庭和居民对精神内容的获取和使用,以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的过程。与一般的物质消费不同,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其目的不是对载体的消费,而是对精神内容体验。精神内容与一定的载体结合可以形成一定产品和服务形态,它可以是文化产品,也可以不是文化产品。例如,文字内容与纸质载体的结合形成图书期刊产品,内容与演员和舞台结合呈现演出产品。但是人们去购买一件衣服时,服装本身是物质的,但是服装中包含了设计和品牌等精神内容的附加值,因此在物质产品消费中可能包括了文化精神消费的支出。而且,如果消费者购买某个品牌服装的价格远远超过服装本身材料的成本,这件服装本质上就是一个品牌符号,属于精神产品消费。此外,在文化消费中我们可能会为物品和内容支付一定的货币,也可能并不支付货币。例如,大部分电视频道不需要交费点播,电视台是通过收取广告商的广告费方式获得收入。在对文化消费进行统计范围进行界定时,至少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直接购买。这类文化消费可以直接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支付中获得统计数据。但是不应限于当前的文化娱乐和教育支出,应至少将家庭居民用于旅游、体育等方面的相关消费支出纳入文化消费统计范畴,例如居民在旅游纪念品、门票、体育休闲产品等方面的支付。

  第二,消费者通过购买和使用某一物质产品,也消费了蕴含产品中的品牌和创意的附加值,从而体现了消费者社会地位、审美情趣等。此类文化消费的统计比较困难,可以从供给侧考查品牌、设计和创意等等创意资源投入成本或者资产摊销部分。例如,在计算消费者在购买一件衣服发生的文化消费时,可计算生产者设计专利费支付成本。企业购买文化创意要素一般具有三种形态:一是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主要是著作权和专利资源;二是文化遗产资源,包括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物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三是文化品牌资源,指具有较高信誉度和美誉度的文化品牌和商标等。

  第三,消费者体验了某一文化内容,却没有发生消费支付行为。这种消费模式是因为生产者通过免费提供初级产品,以不断地扩大消费,消费者支付的不是货币,而是时间和精力,并为生产者创造了了关注度。此类文化消费不确定性更大,很难用实际货币统计,可根据不同行业特点确定统计转换方法。例如,观众贡献的电视收视率和互联网点击率,可以转换为收视时间段的广告销售收入计算。

  二、文化消费的决定因素

  文化消费受到三个方面因素影响:消费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文化产品的价格和文化产品的种类。

  (一)可自由支配的收入

  消费支出水平总体上取决于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例如,2012年我国按收入最低的10%收入居民家庭,每人平均文教娱乐消费现金支出只占其总现金消费支出不到2%,而最高10%收入的居民家庭占到14.4%,收入决定因素十分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文化消费支出也稳步增长。2010年以来的家庭居民平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年增长比例为10%左右。这中间还没有列入增长较快的体育和旅游消费支出,例如仅旅游消费就从2010年的1.25万亿增长到2014年的3万亿。此外,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在消费其他非文化产品时,对于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对创意和品牌等精神内容的间接消费也会不断扩大。

  (二)文化产品的供给价格

  消费支出受到文化产品价格的影响。文化产品价格与消费意愿通常成反比关系。与文化消费直接相关的是文化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通常消费者具有相对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化偏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弹性较小。例如,游戏和动画的沉迷者,对价格变动反应不灵敏。因此,如果要培育文化市场可以从供给侧想办法逐步培养起文化消费习惯。例如,我国演出市场一方面票价过高,观众的收入水平难以负担过高的演出票价,政府应通过对优秀剧目和剧院资助,以保障院团收支平衡,同时要求剧团将政府的资助反应到票价的降低上,让观众以能够承受的价格看到好剧目,并逐步培育起消费习惯。但是目前大部分演出通过政府包办形式给出很多赠票,或者拉赞助给赞助企业大量赠票,大量票被免费送给关系户,不但剧团越演越亏,而且养成观众不花钱看演出的习惯。

  (三)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

  与价格相对应的是文化供给的质量和水平。人们愿意支付合理的价格获得相应质量的文化产品,人们通常不愿意为质量较差的文化产品支付较高的价格,即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其需求价格弹性小。例如,苹果手机虽然价格较高,但是其高品质吸引了大批青年的疯抢,此为供给创造需求之要义。

  文化产品的质量包含了文化产品的艺术性、娱乐性、思想性等多方面因素。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水平不但决定文化消费的经济层面,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文化消费的价值取向。文化产品质量是在文化消费普通物质产品时注重物品的功能带来的效用,而文化产品是精神内容的体验带来精神感受。消费者对精神内容的消费是多元化的,艺术性或许没有高低之分,但有雅俗之分。文化的趣味和偏好虽然可以多元,但任何国家社会中都会有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在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方面,应加强艺术性、娱乐性和思想性的结合,既要避免过度娱乐化的文化消费使得文化产品散失艺术审美和思辨,也要避免一味追求政治宣教成为僵硬的脸谱和空洞的口号,从而发挥主流与高雅文化对大众审美价值引导作用,促进文化消费水平提升。

  (四)文化产品的供给结构

  供给结构的多样化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对同一文化产品类型,多样性的精神内容可形成不同艺术品味和风格的文化产品。这表现为文艺作品的内容、风格、观念的多样性。多样性不但可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利于促进文化创作生产,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和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第二,同一精神内容可以与不同的载体结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这是指优秀的精神内容具有被广泛的大众群体接受的潜力,可以通过图书、戏剧、影视、动画、游戏等多种文化产品形式,以适应不同文化层次和消费群体的需求,这对于优秀文化传承和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推广尤其重要。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