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文化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效应及若干建议
2017-04-17 14:55:00  来源:紫金文创研究院  作者:韩顺法
    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须兼备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文化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溢出的社会红利。中国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时,须打破现有文化与经济的隔阂,走出文化不重要的误区,把文化作为“文化+科技”双驱动因素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尽快弥补经济发展的文化短板,并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和方法融入到经济质量提升的过程,重视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功能并最大化发挥其经济效应。

一、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价值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重属性。文化产业不仅能产生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溢出的社会红利。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在一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开放系统中,把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目标的工具时,它的战略价值更加突出。

1.运用文化产业内容生产,传播适应经济发展的精神价值

我国经济文化缺失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诸如商业道德的丧失、社会凝聚力下降、创新动力不足以及国民创业热情不高等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前景。当下,借助文化产业推广可行的经济发展理念,塑造正确的国民价值观念非常必要。

2.借助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现阶段,中国制造单纯依靠低成本、高消耗的扩张发展道路已经到了尽头。我国实现经济强国的目标离不开高端产业的支撑,高端产业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渗透性和广泛应用性,使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和开放性,它能与任何行业交叉融合。今后,需要将发展文化产业的理念和方法融入产业发展之中,发挥文化产业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发掘传统产业中的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新生产业,比如创意农业、工艺品制造业等。

3.增强文化产业的诱导效应,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我国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的文化氛围较差,国人在消费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崇洋媚外现象,非常不利于我国高端产业的发展。当前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亟需文化战略的配合,转型升级绝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创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在消费观念引导上和国产品牌的塑造上,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宣传媒介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其对新消费理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以文化产业提升软实力,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巨大文化贸易赤字说明中国“软实力”还相当薄弱。改变这种现状,最根本的就是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输出真正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展示出中华文化高贵优雅的一面,改变中国制造低廉的形象,促进出口贸易,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

5.扩大文化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文化消费代表着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是值得鼓励的消费类型。首先,文化消费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外,还拉动文化用品等行业的发展;其次,文化消费基本上属于绿色消费,有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再次,文化消费是居民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消费文化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最后,文化消费能起到精神抚慰、疏导和凝聚作用,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生活质量。我国人口多,资源少,文化资源丰富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应当把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文化产业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路径及效应评价

现阶段有关文化产业方面的研究多数囿于文化产业自身,无意识将文化经济系统融入到更为广阔的国民经济循环体系,忽视了文化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到的推动效应,这既影响了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限制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

1.文化消费不断增长,文化产业产值贡献持续增加

我国文化产业已进入黄金发展期,近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在国民经济中影响力初步显现。以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各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见表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比较低,离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基本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差距的存在恰恰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增长潜力和上升空间。今后,扩大文化消费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文化产业发展直接改变三次产业结构,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文化产业的外部性非常明显,它的发展在贡献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影响其它生产要素的生成和转化。文化产业可以通过劳动者文化素养、科学知识的提高,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一条有效路径。在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模型中,将若干中介变量(技术创新、文化价值观、人力资本)加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直接路径中,综合分析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多重贡献。


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其效应为0.215。文化产业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总效应=0.563+0.148+0.146=0.857,与直接效应之比为3.986。这说明由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远远小于它所引致的间接效应。因此,尽管文化产业在现有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不能因此忽略文化产业的发展,它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更大的体现在其引致效应上面。

3.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性强

文化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门类,是国民经济体系中较大的一个子系统,所跨行业幅度大,覆盖范围广,产业链延伸长,与许多产业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见图1)。文化产品和服务是终端产品,文化生产对技术、信息、设备的投入和文化消费对消费终端的需求,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技术发展,导致新产业的产生。总之,文化产业的存在,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原生的动力。


4. 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

文化产业除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外,还会与很多产业发生交叉融合,产生扩散效应。根据我国最新投入产出表和文化产业统计标准,能够得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前向关联指数和后向关联指数,它们能够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与传统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程度。数据表明,文化产业后向关联指数大于前向关联指数,其对上游产业的需求要略高于其对下游产业投入的辐射作用。同时两类指数都高于第三产业甚至接近第二产业,显示出文化产业强大的扩散效应和融合效应,能够促进产业升级。


5.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融合度高

文化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存在生产、技术、产品、流通、消费等经济技术联系。从形式和载体上看,文化产业本身会随着新技术的运用、新消费习惯的出现自发地创新求变。

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表明,它越来越多的成为高科技产业的“内容”,而高科技产业则成为文化产业的“载体”。例如日本文化产业找到了文化娱乐、信息和通讯业的交汇点,高度融合了文化产业和IT技术,产生了富有特色的“数字化娱乐业”。韩国把文化产业产生的数字经济称为3C经济,它是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内容(Contents)三大支柱产业协调发展的结果,这三者是一个相互依托和促进的关系。可见,进入新世纪的今天,由于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使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两者成为互为表里的支柱产业。

三、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建议

1.做好顶层制度设计,从法律或政策上保障文化产业发展

我国文化产业在战略的实施和制度机制保障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致使很多地方发展文化产业时或者浮于表面,或者胡乱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顶层做好制度设计。首先,在组织制度设计上要尽快成立跨部门的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统筹文化领域的重大发展计划、重大项目,制定文化政策;其次建议尽快构建《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纲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纲要》,体现出国家重点工作方向、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心;再次,推动文化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事业促进法》,进一步修订《著作权法》,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制定分行业(诸如新闻、中医、动漫等)的振兴发展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路径、任务和措施,做出全方位的阐述和支撑。

2.引导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高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为引导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国家应着手开展“文化与经济融合示范城市”建设,对入选城市给以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开展国家级、省级“文化与经济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文化元素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形象;在传统产业(服装、纺织、陶瓷、旅游等)集聚区建立相配套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把实体产业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鼓励其他产业把自身作为文化产业来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文化主导经济转型升级的价值观。

在与高科技产业融合方面,完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扶持政策和文化科技企业认定工作,每年把文化科技重大项目纳入国家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计划,支持开展文化科技创新。文化科技类企业符合相关条件的,按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现行有关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技术成果向文化企业转移,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文化企业提升科技研发和技术集成应用能力。

3.鼓励国内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制定相应税收优惠政策

国际上,几乎所有的美、日、韩一流大型企业(通用、索尼、三星等)都以各种形式支持、参与文化活动,将此视为改善企业形象的重要举措。我国也应大力倡导非文化类企业关心、支持文化建设,因为它既能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还能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履行社会责任,达到双方共赢的效果。因此,我国应该出台针对文化赞助方面的具体条文,制定非文化类企业文化发展资金备案制度,根据不同层次的赞助行为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以此构建多层次的文化赞助格局,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建设。

 

4.大力推进文化贸易,让文化输出引导商品输出

在世界上,要形成一股像“韩流”那样由中国文化引发的“华流”。首先,我国应加强海外文化贸易宣传平台建设,依托中国驻外使领馆,建设多层次的文化推广中心,协助中国文化商品在所在国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其次,选择文化产业发达城市,把其列为文化经济特区或文化保税区,用全方位政策支持文化出口贸易;再次,重点支持具有实用功能和中国特色的文化商品或行业作为文化贸易的排头兵;第四,走出国门的文艺作品应注重文化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啃老”层面,通过当代题材的作品让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第五,重视文化标准建设,在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参与国际竞争时,应加强“中国标准”,突显中国特色,加强“中国标准”为国际受众认知的程度,并在海内外举行各类颁奖活动;第六,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重视国外人到华进行文化、教育交流、学习,对中华文化有贡献的海内外友人颁发“特别贡献奖”。

5.加强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在文化产业领域,政府应该尽可能地放松管制和审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活力。所以,政府需做好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工作,给予文化产业强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塑造文化发展的宽松环境。同时,政府部门更要全力扶持文化产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共荣共进的局面。如设立文化领域的“最佳社会效益奖”,对那些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作品和企业给予奖励,并且其收入在税收上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对社会效益差的企业进行多种限制。就创作人员来说,政府应设立“国家文化成就奖”,由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通过模范、典型人物的塑造来引导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6. 鼓励文化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创新,健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

文化产业与金融业融合创新能有效解决我国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积极鼓励版权质押贷款、版权信托、版权产业链金融、版权金融衍生品、艺术品银行、文化投资基金等文化金融业态发展,允许电影、动画等文化产权持有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和途径进行社会融资,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文化产业。从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以及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角度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的出现为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提供了重要平台。健全的文化产权交易能改变文化要素流动难的问题。我国文化产权交易与金融融合的制度建设、结构设计、运行机制等方面仍不成熟,各地文交所仍处于不规范发展中。为此,政府应通过整合监管职能,建立统一文化产权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文化产权交易规范和规则,并制定相关促进政策;其次要着手完善担保、鉴定、评估、保险等中介服务市场。

 

(作者系紫金文创研究院研究员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