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作为发达省区,江苏一直在经济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如何与之相匹配,同样在精神文化领域成为领头雁,则成为一种历史性的期待。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末在江苏考察时,就提出了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殷切期望,还特别指出:“江苏自古文化底蕴深厚”,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用好这一优越的历史--文化禀赋,化资源为动力,促进江苏的精神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一
在中文语境中,涵养有滋润、养长以及赋予生命活力之意,又有回溯感恩、前瞻致远之韵,含有正面、积极而向上的意涵。在哲学意义上,当我们说一种(历史)文化涵养另一种(当代)文化时,则此“涵养”有条件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之蕴,前者与后者构成了一种正相关的肯定关系,且两者间有着价值诉求的一致性。
作为一种“地方知识”的江苏优秀文化,何以能涵养当今的主流价值观呢?
首先是“文明呼应文明”的精神契合。江苏久远的文明,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人文化成”的社会氛围,形成了适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生态。泰伯奔吴,“教吴冠带”,从此“断发文身”的荆蛮之地开启了礼乐文明的新气象。唐诗人韦应物盛赞:“吴地盛文史,群彦今汪洋”。仅就科举言,明代270多年中全国取状元89人,其中江苏籍17人,占全国19.1%。清代状元、探花、榜眼三鼎甲总计全国336人,江苏为117人,占全国34.9%,均为全国第一。
文明的昌达,文化的浸润,使江苏社会积累了深厚的向往文明的追求,对于任何使社会不断超越野蛮、落后、不断走向进步的思想观念,都会异常敏感并积极呼应。故历史上江苏常常开风气之先。如早在明代,“姑苏人聪慧好古”,就典范四方。近代的洋务和维新运动,或孕生于江苏,或得力于江苏人的大力推进。之所以如此,也正是“文明呼应文明”的效应。而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理想的结晶,作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极易与江苏历史文化产生共鸣。换句话说,江苏历史文化的文明禀赋,将会主动而热烈地拥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将在此契合中,积极迎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并为其生长、传播提供适宜的文化土壤。
其次,历史豪情的正能量。江苏历史文化固有温柔富贵之象,但也不乏浩然之情、凛凛之气。刘邦的《大风歌》就堪称代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歌》同样不输豪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这些诗句中都有种“大丈夫”的情怀,超越了一己小我之自怜自赏,以万物皆备于我的气魄,尽显历史风云激荡之际的英雄们寄意天下,放眼四海,重整河山的豪情。明季东林党人则以其“冷风热血,洗涤乾坤”的品节,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天下情怀,表现了江苏历史文化中的英雄气概。历史上这些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们,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在历史大变革的风雨如晦之际,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敢于为民请命,他们的品格和气节,是丰碑,也是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就此而言,江苏历史文化中的英雄情结和传统,将会推动我们满怀豪情地积极投身改革,担当历史使命,为民族的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诉求。因此,江苏历史文化中的英雄情结和传统,既契合又有益于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其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激励。前述的东林党人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已生动流露了心系天下的使命抱负。早在宋代,范仲淹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的激情与抱负;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更为真切地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民族兴衰,民族文脉的振兴,是人人有责任的。江苏历史文化中的“事事关心”、“先忧后乐”以及“匹夫有责”等思想,汇成了一股强劲的家国情怀,崇尚爱国爱家,奉公尽职,以国家的安危兴衰为念,并努力为安邦兴国而奋斗和奉献。显然,这一价值诉求,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其取向是高度一致的,弘扬这一历史文化,势必将有利于爱国理念的滋生与爱国实践的自觉奉行。
其四,礼让谦和精神的濡染。泰伯奔吴,史称 “三让”,孔子曾盛赞:“太(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后人、“博物君子”的季札,承扬了其祖先的礼让之风,“克让以立风俗”。江苏历史文化中的谦让之风,易于滋生一种温和理性的文化氛围,有益于培育友善的价值观念,能帮助人们以大度的胸怀培养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正确对待利益冲突,能以克己谦让的态度体谅对方,从而有助于减少和化解矛盾,增进人际的和谐与社会的有序。“克让之风”无疑是涵养友善、和谐价值观的积极思想资源。
其五,一诺千金的诚信感召。“季札挂剑”为重然诺的千古典范。明代无锡又有翰林学士华察的“五不欺”佳话:“一不敢欺天,二不敢欺君,三不民欺亲,四不敢欺友,五不敢欺民。”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先驱南通张謇,视信誉如生命。他说:“道德者良心而已。良心之生为廉耻,故有为有不为。能有为有不为,故有常。有常,故有信。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重然诺,讲信义,既树立了一种真诚做人的境界,也深刻启示了为人诚实的美好,这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有益于人们亲近诚信、践行诚信、守护诚信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要求是契合的,而且也将为当代诚信美德的培育提供文化借鉴和历史昭示。
其六,“经世致用”呼应富强追求。江苏历史文化中,始终激荡着一种务实的、济世的思想倾向,强调关注民生疾苦,着意国家治理,以经世致用为务,反对空疏玄虚、反对空谈无物。泰州学派的王艮就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突出百姓世俗生活的正当性。东林党人的“事事关心”,也折射了一种注重现实生活的哲学态度,关注民生、关注国是的济世立场。东林党人的代表人物顾宪成就常说:"当京官不忠心事主,当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隐居乡里不讲正义,不配称为君子。”顾炎武鲜明地提出了“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经世致用”理念,突出地强调学问,应探寻“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应以利国利民为旨归。江苏历史文化中的这一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和民生为先的观念,显然注重的是国家的有效治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幸福,其根本精神是“志在民生”,是国泰民安。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追求是一致的,经世致用思想,既呼应了富强价值观,也更有益于人们认同、理解与接受这一价值理念。
要之,江苏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发挥“涵养”作用,缘在其形成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文化背景、适宜的文化生态和相向契合的价值取向。
二
那么,如何在社会实践中用好江苏深厚文化底蕴,来发挥其“涵养”作用呢?
首先,应当激活和唤醒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是一种已然的精神结晶和思想成果,它大都附着于某种物质载体而存在,通常如书籍、历史文物等,而前人的思想智慧主要以书本的形式而保存。因此,所谓激活和唤醒历史文化的宝藏,首先就是先人著作的整理出版。数千年来,江苏积累的著述文字难计其数,虽然近年来已有大量前人著作的整理出版,但还有更多的尚待研究和付梓。应以“江苏文脉”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江苏历史文明的弘扬与总结,大力营造诗文礼仪之乡的文明氛围,推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成人。
激活和唤醒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对那些有益于今天核心价值观弘扬的先贤著述,着力作通俗易懂的大众化普及工作,化古为今,化难为易,使先哲的思想亲切明白,好学易用,融入今人的思想观念,这实是一种更为实际的激活与唤醒,而且也是更有切实作用的。
其次,着力传播优秀的精神文化资源。从传播的主体来说,各级党委政府应承当主要的责任,同时注重发挥各种社会机构,如学校、研究组织、社团、社区等传播角色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注重创新传播手段,除传统的纸质媒体、平面媒体、电视广播等形式外,应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信息、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功能,注重发挥已有的、且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传播平台的作用,如各地的市民讲堂,国学讲堂、名人讲堂以及道德讲堂;应充分利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电子广告屏,城市社区的公告栏等,使之成为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从传播的策略来说,首先侧重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他们对江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把握,将会更加自觉地以这种传统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是注重加强对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他们代表着国家社会的未来,提升他们对江苏优秀文化传统的理解,有益于筑牢历史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使“涵养”之力更加澎湃。再次是着力向年长者传播江苏优秀历史文化。在日益老龄化的社会里,长者不仅人口占比可观,而且富有时间和精力,且也倾向于认同优秀文化传统。激发他们的文化热情,将会更有益于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从而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最后,努力在实践中创新“涵养”的方式与途径。首先是政治生活中注意以江苏优秀的历史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所谓政治生活中的涵养,即指各级党委政府的例行学习会,引入江苏历史文化传统的讲读。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中心组学习时,也应将江苏历史文化作为基本内容之一。其次是学术活动中的涵养。在政府设立的社科规划课题中,突出江苏优秀历史文化的项目;参照山东省所立的“尼山论坛”、“世界儒学大会”之类的形式,设立专题性的以弘扬江苏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论坛,定期举办,形成浓厚的敬重优秀文化传统的氛围。再次是文化活动中的涵养。在“书香江苏”活动中,将江苏优秀文化融入全民阅读的视野;在文化三下乡的送文化过程中,在社区、乡镇等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在各地各种年节的风俗活动中,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优秀江苏历史文化化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知识,陶冶性情,提升接受、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江苏优秀历史文化,是千百年来无数先哲先贤的创造,积淀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内含了我们民族的理想和希望,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坚信在“两个率先”的转型发展中,用好江苏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会更好地发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建设迈向新境界。
作者简介:胡发贵,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苏区域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