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坚持正确历史认知,建立记忆共同体
2017-12-13 09: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建军

  今年9月22日,美国旧金山市接受了在圣玛丽广场设置象征“慰安妇”问题的少女像,这件事引发日本强烈不满,11月24日日本大阪市宣布解除与旧金山市长达60年的友好城市关系。这件事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接见南京访问团时,直截了当表示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不存在的,而名古屋正是南京的国际友好城市。作为强烈抗议,南京解除了与名古屋市的友好城市关系。南京此举,是以历史真相为重,以国际公平正义为证。而今大阪市与旧金山市解除友城关系,则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甚至强词夺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指出:“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对二战历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日军“慰安妇”制度是一项残忍地将女性掠夺为“性奴隶”的制度,是一种严重的国家犯罪。今年,中韩等国付出巨大努力,希望将“慰安妇”档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将这项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极为侵犯人权的制度变为人类的警示记忆。但在此过程中,日方多次加以阻挠,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施加压力,甚至扬言要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种妨碍历史真相传播,甚至在历史已经过去近80年的时候还不能正视的态度,给世界和平带来一个严峻的挑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仅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也为世界提供价值观——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觉意识,坚持正确的历史认知,建立记忆共同体,从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馆。纪念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纪念性地标,也是凝固的不惧任何风吹雨打的记忆地标。这座固化的“记忆地标”,向世界展现了南京大屠杀铁的事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了解,并让记忆传承久远,成为记忆共同体建立的物质形态。除了利用展览展示这段历史,我们还组建了专门的机构研究这段历史。1995年我们成立了学术型的机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2016年成立了智库型的机构——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在记忆的长河里,我们不断打捞,打捞历史真相,打捞历史认知的良心。我们始终认为,南京大屠杀历史应该在世界史的范畴内来认知,这段历史记忆不是一个城市独有的,也不是一个国家独有的,它是属于人类文明史的,是属于全世界的共同记忆。经过多年的挖掘、整理、研究,成系列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于2015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在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之际,国家档案局影印出版的《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也已面世。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深入研究这段历史,建立记忆共同体方面,很多国际友人和专家学者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以直面历史的态度,成为建设人类记忆共同体的拱顶石,成为记忆共同体建设的人际形态。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类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没有国家、没有个人例外于这个世界大势。在这样的潮流之下,闭着门说话是不合时宜的。历史也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的真相总会大白于天下,掩盖或者遮挡都无济于事。换言之,历史的大众化是历史最后的存在形式,一切史学都将变为公共史学,建立公共史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人类记忆共同体的过程。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虽然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题,但纵然是在和平时期,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该始终保持对历史的痛感,绝不因时间长久而淡忘,绝不因当下和平而忘危。今天,我们再次举办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通过这一国家仪式,我们在缅怀死难同胞、寄托哀思的同时,也衷心希望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坚守正确的历史认知,建立记忆共同体,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为人类长远的和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