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对“大舆论场”及当下舆论格局和引导的新思考
2020-09-03 09:18:00  来源:紫金传媒智库  作者:丁柏铨

【内容提要】新媒体时代形成的“大舆论场”,较之先前的舆论场,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特殊的形态。它是在新媒体的驱动下由各种因素形成的合力共同构成的。在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原先的舆论格局被颠覆,舆论引导的难度明显增加。再则,社会机构和成员都可借助于新媒体成为舆论引导的主体。“大舆论场”发生了明显变异:一是在不少方面,与舆论相关的各组形成对应关系的双方之间的界限,随着新媒体日新月异地发展而日趋模糊,舆论因之而更趋复杂。“大舆论场”“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大致形成了三个层次:相对明显的层次,相对不易觉察的层次,不难觉察但不易把握的层次。不可忽视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导向的引领。“引领导向”须高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旗帜,这样才能在“大舆论场”面前从容而有效地应对。

“大舆论场”及当下舆论舆情的新特征

“大舆论场”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习总书记已经通过“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冲突性、匿名性、无界性、难控性等特点”的论述回答了这个问题。八个特点,大致涉及相对明显的层次、相对不易觉察的层次、不难觉察但不易把握的层次等三个层次。下面对“大舆论场”特点进行分层次考察。

(一)相对明显的层次

新媒体时代的“大舆论场”,较之以前更具有自发性、突发性、公开性、多元性、匿名性特点。这些特点就属于相对比较明显的层次。一个“更”字,表明是相对于新媒体时代来到前这一参照系而言的,意味着和揭示了程度的加深或跃升。

更具有自发性。公众在参与形成舆论或为舆论添薪加油的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大都具有自发性;而为数不少的公众以网民的身份在网上发表意见,其言论观点、其意见表达行为更是自发的、即兴的,往往并不是以理性为主导的,而是比较随意的。公众自发的舆论(与新闻媒体及相当一部分意见领袖的自为的舆论相对应),以自在舆论的状态存在,并在“大舆论场”中得到呈现,表现为在表达意见时从众、随大流。这是网上舆论中极为常见、极为普遍的现象。那末,公众在网上公开发表的意见有没有相对比较自觉的情形呢?当然有。意见领袖发表的意见通常是比较自觉、比较理性的,由此带动、影响了具有自发性的普通网民的意见表达和意见应和。“更具有自发性”,往往和网民通过自媒体能广泛地、便捷地参与舆论并及时地从“大舆论场”中受到他人意见和情绪的感染密切相关。

更具有突发性。依附于突发性事件所形成的舆论,无疑和突发事件一样具有突发性。这类舆论与突发事件如影形相随,前者对后者作出快速反应,此类情况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舆论场”中并不鲜见。如果官方及官媒不能迅即发布关于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就会丢失在“大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和话语的主导权,从而失去对舆论的控制权,陷入被动的境地。不止是围绕突发事件而起的舆论相比于以前更具有突发性;在新媒体时代,由没有时效性的事端、事件引起的舆论,往往也更具有突发性。围绕某些人物、事件,舆论骤起、立马形成。这样的景观前所未有,从而诠释了更具有突发性这一特点。突发而起的一部分舆论,在影响对特定人物的社会评价方面,威力甚大。为此,发起和参与突发性舆论者当十分谨慎。

更具有公开性。在网上发表意见,和以往及现在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发表意见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公开表达的意见,后者是属于不公开或半公开状态的意见。相比于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发表的意见,在网上发表的意见是更具有公开性的意见。更具有公开性的意见,更能为公众所感知,因而更具有舆论影响力。

更具有多元性。在网上发表的意见,是任何智能手机的使用者在移动互联的状态中均能发表的意见(而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我国已经拥有8.47亿手机网民,占到网民总数的99.1%)。手机的使用者具有什么样的多元性,网上的意见和舆论就具有什么样的多元性。因而“大舆论场”具备了其中的舆论更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众声喧哗必然成为舆论常态,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的难度必然增大。

更具有匿名性。从理论上讲,上网须实名登记。特定网民上网以后,管理部门和相关网站的后台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可以看到其真名实姓和其他身份信息;但是别的网民(舆论的众多参与者)是无从得知前面提到的特定网民的庐山真面目的。这和新媒体时代来到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由于在公开表达意见方面可以匿名的方式出现,网民在表达意见时顾忌相对较少,往往显得比较大胆。这无形中使舆论和舆情趋于复杂,使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的工作难度因之加大。

(二)相对不易觉察的层次

“大舆论场”更具有无界性的特点,即存在于这一层次。各类媒体、各类个人所传播的信息和表达的意见,混在一起,其界限很难厘清——这是无界性的第一层含义。这些信息和意见,能传抵共同的舆论空间——这是无界性的第二层含义。国际国内、线上线下、虚拟现实、体制外体制内等的界限,在新媒体技术条件的作用下趋于模糊——这是无界性的第三层含义。由于上述原因,“界”更趋于消失,无界的舆论更容易“交叉感染”,更容易混杂交融。这无疑会给舆论、舆情的研判和引导带来不小的难度。

(三)不难觉察但不易把握的层次

“大舆论场”的更具有冲突性和难控性的特点,就属于这一层次。

有研究者认为:“舆论冲突是舆论存在的一种常见状态,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舆论冲突中,双方利用合理化、辩解、自我概念建构和范畴化等策略展开辩论,而网络舆论的戏谑性、情绪化和攻击性的话语表达,使得公共讨论流于简单肤浅,使网络舆论与理性探讨、形成共识之间相去甚远。”这一论述道出了“大舆论场”中司空见惯的某些现象。不过笔者认为,“大舆论场”中在凸显冲突性方面还有更甚者。例如,污蔑英雄者和捍卫英雄者之间的冲突,进行“人肉搜索”一方与受“人肉搜索”之苦的另一方之间的冲突,实施网络暴力者与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之间的冲突,动不动在网上发飙、显现出戾气者与受其伤害者之间的冲突,等等。舆论冲突的双方,一般是存在着“非”与“是”之间的本质差别的。在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时,须敢于“亮剑”(亮见),旗帜鲜明地是所是、非所非。

在“大舆论场”中,各种意见呈共时性分布。凭借着匿名性特点,网民所发表的意见的尖锐程度和对立程度较之以前大增;加之网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戾气,冲突性特点毫无疑问更加明显。冲突,既是意见的冲突,又是态度和情绪的冲突。由此可以说,冲突性既见于舆论层面(多人公开表达意见且形成交集属舆论),又见于舆情层面(未得到公开表达的公众意见,以及公众的态度和情绪,一概属舆情)。只要上网,就能分明感觉到舆论和舆情中存在的冲突性。化解这种冲突性,并非易事。由此可以说,“大舆论场”更具有冲突性的特点不难觉察但难以把握。与此相联系,舆论往往存在很大的变数,一旦处置不当会变得更难控制。对舆论和舆情进行准确的研判方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应对裕如,有效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而离开了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旗帜,则既不可能正确地进行舆论和舆情研判,也不可能有效地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

综上所述,“大舆论场”所呈现的八个方面的特点,无疑给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带来了新的挑战。

举旗引领导向在新媒体时代尤为重要

在新媒体时代,“大舆论场”的客观现实对担负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重任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是必须更高地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更高地举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旗帜。这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可忽视对舆论的引导和对导向的引领

“天下毕竟好人多”,这是一个合乎客观事实的基本判断。在以好人居多的社会中,舆论的自然情况应当是“好的舆论”或具有“好的舆论”的素质的舆论占据上风。这是进行舆论引导和导向引领的现实基础,也是自在舆论的基本状况。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舆论是一种由公众发表的意见交集而成的人类精神现象。在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如下情形:

第一,意见由得到披露的事实信息而来,引发舆论的事实信息未必确切,导致公众对事实信息发表的意见出现偏颇。

第二,由于在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披露和权威意见表达的缺位(未能先发制人、先声夺人),谣言和不实传闻易于进入和占领公众的心理空间,后续的舆论引导和导向引领的难度将有所增加。

第三,鉴于某些事实信息本身具有复杂性,对此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和反应,公众的意见表达会呈众说纷纭的形态。有研究者指出:“互联网时代,网络日益成为了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和舆论的放大器,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但问题是,网民在表达利益诉求的时候,常常表现出了非常态化的社会心理,如仇官、仇富、谩骂、宣泄等不满情绪的表达。网络利益诉求的开放性和无序性给社会公共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需要社会管理者创新管理思维,积极完善网络社会的管理机制,优化网络生态环境,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诉求集散,使诉求在得以通过网络汇聚的同时通过网络得到扩散;舆论放大,使舆论呈现相互感染和急遽倍增的效应。何况其间不乏非常态化的仇官和仇富等社会心理,不乏怨、恨、愤、怒等情绪的宣泄。

第四,在新媒体时代,在舆论运行的过程中,舆论参与者表达的意见既可能相互应和、相互感染,又可能相互抵牾、相互对立,有待具有权威性的意见进行舆论引导,有待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第五,一部分意见领袖,拥有数量众多的“粉丝”,其意见往往能产生相当大的舆论影响力。在舆论运行的某些重要节点上,意见领袖起到了使舆论达到高潮、形成狂潮或使舆论改变方向的作用。

第六,在一些场合,有着经济利益诉求的网络水军见有利可图,也会有所行动,其偏离事实真相和正确意见的“灌水”行为,会对公众舆论构成误导(而公众又难以及时地、准确地判断网络水军的存在方式和作用方式)。

第七,不可无视西方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这种渗透,对“大舆论场”造成了干扰、制造了思想混乱。这种渗透,往往基于貌似客观的事实信息的披露和貌似公正的意见的表达,具有相当大的迷惑性。

以上原因和因素,决定了“不好的舆论”有着一定的存在空间;“好的舆论”不一定在一开始就被广泛接受和占据主流地位。可见,扩大“好的舆论”的影响力以确保其主流地位,缩小“不好的舆论”的存在空间并消除其负面影响,是舆论引导和导向引领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之所在。

(二)“引领导向”须“高举旗帜”

在舆论引导主体多元化的情况下,对舆论导向有必要加以引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错综复杂的“大舆论场”中准确进行舆论状况和走向判断并进行正确决策的指南针和定星盘。引领舆论导向的最根本的方法是高高地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高高地举起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旗帜。以旗帜作为发挥引领作用的思想力量,作为分清是非对错的最高标准,作为应对复杂的舆论和舆情的定海神针。今天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这样,未来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同样必须这样。

(三)就“大舆论场”的特点进行恰当应对

1.对“大舆论场”的特点有正确且深刻的认知

习总书记关于 “大舆论场”的八个特点的论述,所涉及的每一个特点都非常重要。对这些特点,应有正确且深刻的认知。努力解决好认知问题,不出偏差,消除误区。例如冲突性。既要看到“大舆论场”所具有的冲突性(无视冲突性是没有道理的),但又不可夸大冲突性和在冲突性面前显得无可奈何。在舆论传播的界限问题上,如果停留于原有的认识,显然与更具有无界性特点的现实不相吻合。

2.针对不同特点进行恰到好处的处置

对八个特点中的某些特点,主要是须进行科学的认知,例如自发性、匿名性、公开性、多元性、无界性等。进行正确认知,可为后续的理性的、最优的处置奠定基础。而缺乏正确的认知,则会在“大舆论场”中的处置留下隐患。

而对另一些特点,则须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作为,例如,对突发性、冲突性、难控性特点,不能仅停留于正确认知的层面,还应有相应的有效行动。

针对突发性特点所应采取的对策是:根据对舆论和舆情的密切关注,进行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和预判;在事发后,及时披露事件信息,不为谣言和不实传闻预留滋生土壤和传播空间;慎重研判现实舆情,采取积极、主动、有效的舆论舆情应对措施。

面对冲突性特点,须清楚了解舆论冲突之所在和舆论冲突之由来(由舆论场内因素和场外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寻),在此基础上探讨解决舆论冲突的有效路径。

“大舆论场”的舆论具有难控性是不争的事实。在难控的舆论面前一筹莫展,这不是应取的态度。研究引导舆论和引领导向的良方,是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应尽责任。例如,要把及时披露重要权威信息的主动权掌握在手中,做到先声夺人和先发制人,不失时机地占领舆论的制高点;深入探讨公众的接受心理,在“大舆论场”内外多做顺应民心之事,不做令公众反感的事;有效防止舆论和舆情被引爆,对可能的引爆点要有预测、有防范;提高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水准,使新闻发言工作取得更好的舆论引导成效;等等。

“大舆论场”是一个新的概念,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底蕴丰厚。对“大舆论场”进行学理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提高解决引导舆论、引领导向这一重大现实问题的理性自觉和实际能力之所需,同样也是深化舆论学和新闻传播学学术内涵之所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