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2022-08-16 11:1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冯俊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江苏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推动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重大机遇。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伴随着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再朝着生态资本转化的动态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数字技术可以有效破解制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度量难、交易难、抵押难、变现难”等突出难题,提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效率,有助于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有助于准确编制生态资源资产负债表,实现生态资源智慧化、可视化、便捷化管理和动态价值评估;有利于实现生态产品供需双方的高效精准匹配;有助于提升绿色金融的服务效率,使绿色金融更精准,配置资源更高效,风险管控更有力。

近年来,江苏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依靠数字技术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一是依靠数字技术开展污染精准治理。利用底层物联感知体系的实时数据,构建包括治水数据中心、污染治理模型云中心以及三维虚拟仿真平台在内的系统平台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完善多部门联合应急处理机制,实现污染事件的自动立案、任务派发、处理反馈的闭环处理。二是依靠数字技术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推广徐州贾汪区把潘安湖采煤塌陷区整治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成功经验,重点针对土壤污染的累积性、隐蔽性和滞后性特征,依托远程遥控、三维成像、快速淋洗技术等开展“靶向诊疗”,加快生态环境“改容换貌”。三是依靠数字技术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将5G、AI、遥感技术等数字技术运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通过构建高效多组织协同的扁平化监测预警机制,打造全面感知、反应灵敏的监测预警平台,重点探索“大数据+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新模式,高标准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

依靠数字技术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化“堵点”。一是依靠数字技术实现GEP精准计算。鼓励各设区市利用城市数字大脑和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系统反映各类生态资源数量、质量、分布、价格、权属等信息,绘制市域“生态产品价值地图”,构建生态产品空间信息数据资源库,形成可视化、可触摸的基础核算数据。利用数字化核算系统,计算可供交易和融资的GEP数据。在此基础上,推动GEP核算结果在绿色发展财政奖补、国土空间管控、环境治理评估、资源要素配置等领域应用,提高政府决策效能。二是依靠数字技术拓展“两山”转化渠道。借势新基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数字化发展。推广溧阳构建“溧阳行”“美音溧阳”等APP平台的经验做法,以数字化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加快生态文旅和生态康养融合发展。尤其是要加快直播营销、社区团购、社群消费等营销模式的发展,促进农产品与消费市场直接对接。此外,要运用区块链具有的时间溯源性,结合物联网和其他技术,为江苏生态产品的高品质提供证明。三是依靠数字技术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推广高淳河蟹养殖、溧阳青虾养殖、东台依托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发展高端生态康养等成功经验做法,鼓励各地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矩阵。要以数字技术铸就生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互联网传播手段,促进品牌传播推广便捷高效多元化,加强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以全链路数字化推动“新消费富农”。

依靠数字技术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金瓶颈。一是依靠数字技术完善绿色金融系统。江苏绿色金融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1年末,全省银行业绿色融资余额已达到1.65万亿元。今后,江苏要创新运用“大数据+绿色金融”模式,构建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的集成方阵,探索形成绿色投资和绿色融资的新高地。建立绿色评级数据库和绿色评级模型。鼓励金融机构建立企业绿色评级模型,以支持投资决策,筛选符合投资要求的绿色企业或项目。二是依靠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化两山银行”。可借鉴丽水等地“两山银行”实践经验,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着力打造生态资源集中转化的“数字化两山银行”,实现全省生态资源统一规划、统一收储、统一开发。充分利用数字赋能,实现生态资源系统内直接资产化、资本化。以“数字化两山银行”为依托,通过“信用+经营权”“信用+收益权”抵押,创新推出“GEP贷”“两山贷”等一系列金融产品。三是依靠数字技术打造碳汇数字平台。碳汇交易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双碳”目标下江苏要探索打造碳汇数字平台,为开展碳汇交易提供基础保障。可选取森林、草原等典型性、可行性强的领域,开展碳汇数字平台建设试点,随后推广到海洋、湿地等其他领域,最终形成空天地海一体化的碳汇数字平台。同时,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碳汇经济方面的作用,推动形成碳汇产业聚集效应,用碳汇数据落实碳标签推广、碳技术成果转化和节能降耗政策。

(作者为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研究”〈22EYB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