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好不好、美不美,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的品质、关系农业强省建设的成色。近年来,江苏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力有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截至2023年7月底,全省6个县、60个乡镇、673个村列入首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名单。与此同时,各地也涌现出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典型,比如昆山市的“百村共美”、宜兴市的和美乡村、常熟市古里镇的“三美一高”等。目前,江苏逐渐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成效显著的美丽乡村建设之路,但仍需关注差异化、特色化等问题,为加快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贡献力量。
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
农村社区既是生活空间也是生产空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仅是环境美,还需要体现产业美、生活美和人文美等特征。如何既保留乡土乡韵,又促进美丽乡村的产业发展?南京江宁区观音殿村及世凹村作出了“三生融合”的有益探索,打造宜居生态环境的同时,坚持产业兴旺是核心,保留古村原生空间形态,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来提升村民收入。实践证明,打造天蓝地绿的生态空间、建设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以及形成集约高效的产业生态圈,有助于将乡村生态资源的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当前,苏南部分乡村正在形成景美、村美、家美相统一的地区,该区域也具有产业、村集体经济等优势,“美丽风景”正在向“美丽经济”的有效转化,最终促进生态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双提升。
坚持物质和精神的有机融合
美丽乡村不仅要体现在外在,更要体现在乡风文明上。比如,常熟市古里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要契机,促进基础设施硬实力和乡村文化软实力双提升,最终实现“看得见乡景”“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有机融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一方面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集中力量解决农村最突出的“脏乱差”问题。另一方面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改变落后观念摒弃陈规陋习,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环境的改善凝聚村庄发展“向心力”,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实现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农村有乡味、农民有地气。
坚持建设和管护的有机融合
和美乡村怎么美得长久?环境设施的后期管护是关键。当前,苏南、苏中、苏北工作基础、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推进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苏南更加要注重高质量推进人居环境建设,实现全域长效管护,苏中需通过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等健全管护机制,苏北亟待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总体而言,各区域需在“面”上写好长效文章,警惕建好后没机制管、没人管、没钱管的现象。对此,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地理条件、民风民俗、财政状况等,选择接地气的技术路径建设节本增效的环境设施,尤其是项目实施规划阶段就要兼顾管护机制、管护主体及资金来源等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依据经济水平、居民意愿和整治重点等确定融资模式及运行管护方式,通过因地制宜的分区分类推进,促进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建立与落实。
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主体地位的有机融合
美丽乡村不能仅依赖外界资源“输血”,还需要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实现自身“造血”。比如,宜兴市通过广泛宣传、入户走访、党员带头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村庄清洁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精准对接政府决策与农民实际需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要强调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在规划设计、财政资金和机制设计等方面的责任,更需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比如以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前提,重点关注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引导,通过积分兑换、文明家庭评选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有效激发村民共建共治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共同缔造格局。
(作者分别为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