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及对江苏的启示
2017-04-28 17:26:00  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  作者:仲伟俊

  一般而言,产业科技创新主要包括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等多种活动。这三种类型的活动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是把财富变成知识,而技术创新是把知识变成财富。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活动,而是一个经济活动。产业科技创新需要科研院所、大学和服务机构多方支持、协同合作,但企业始终是其主体。产业科技创新也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鼓励创新的文化和制度氛围,当然政府需要科学作为。一方面,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今天比较重大和领先的产业科技创新活动已经具备了全球级别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产业科技创新活动中隐含着大量的隐形知识,距离过大会限制这些知识的传播,从而影响创新活动的开展。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创新活动在区域的积聚化态势,也使得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有条件形成。本报告试图对国际上现有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运行特征进行分析,系统总结当前我国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和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几点建议。

  一、国际上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两种主要类型的特征分析

  国外一些学者研究后发现,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制度性或网络化的区域产业创新系统,主要存在于德国、瑞士、奥地利、北欧和日本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国家;另一种是像硅谷这样的新经济型或创业型的区域产业创新系统,主要位于美国、英国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之中。

  关于前一种类型,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机械制造产业是一个典范。巴登—符腾堡州是德国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在欧盟区域创新指数排行榜上连续多年位列第一,是众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戴姆勒-奔驰、保时捷、大众、博世等国际知名企业总部所在地。我们知道,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就是知名大企业的集聚,巴登—符腾堡州具备这个特点,同时它还是全球有影响力的机械制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国际上引领汽车等制造业的发展方向。那么,这样一个世界级创新中心的产业科技创新的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它以高度的精益求精精神,持续推进既有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与提升,充分满足用户的高端需求。它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是综合运用已有的先进技术,开展渐进性创新,研发在产业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则相对较小。所以,它的创新知识主要来源于工作体验、经验和诀窍,隐性知识在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干中学、用中学、互动中学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这就和硅谷很不一样。硅谷的重点在于研发,然后把新的研发成果变成新产品,不断发展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形态,最终推动经济发展。巴登—符腾堡州的做法则是将已有的产业做得更好,不断引领着传统产业的创新发展。

  其次,它具有独特的区域特点。德国有许多州,为啥只是在这个州形成了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因为这个州有其独特的区域特点,这些特点大概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建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学徒制和培训体系,提供大量高素质的熟练的劳动力。二是政府支持建设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提供优质服务,帮助中小企业针对市场需要解决技术难题。三是拥有组织良好的商会,协调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的培训计划和方案设计。四是拥有高度发达和专业化的区域性生产商协会,协会能从生产商的角度出发,引导和推进面向当前和未来市场需求、符合用户新的需要的技术研发。它的研发是倒过来的,不是开始于实验室,而是基于生产的需要。五是大企业与周边高度发达的中小企业网络形成良好的相互配套和支持关系,中小企业根据专业化分工要求为大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零配件、系统开发和生产等配套协作。由此在传统和冷门行业催生了一批素有“沙漠之花”之称的隐形冠军企业。

  再次,它有着优良的国家环境影响和支撑。从德国的角度看,一是拥有良好的劳动力市场结构,支持形成稳定的雇佣关系,有助于企业推进“干中学”,提高雇主培训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有良好的产业关系系统,使工人能参与企业日常和长期的战略决策,使得雇主可以管理控制员工通过干中学、用中学获得的隐性知识。三是有集体性的劳资谈判系统,使得行业和企业之间在工资和福利水平上差距较小,引导企业主要依靠质量和创新而非低价在竞争中取胜。四是有良好的资本市场结构,鼓励企业追求长期而非短期利益,促进企业持续稳健发展。显然,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这样一种产业创新模式形成的背后,有着良好社会环境的整体支撑。

  另一种产业科技创新模式的代表是硅谷,它主要依赖于研发原创性的新技术,生产改变消费者生活习惯的全新产品,来培育新的产业。它的产业特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依赖于企业家、科学家和市场需求的风险投资驱动型的孵化器。其所在国的创新制度环境特点是: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大量投入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研发活动;建立了高度规范和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高层次人才能够自由流动,风险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能够高效实现,等等。

  可以看到,这两种类型无论在产业科技创新的方式、还是所在区域的环境以及所在国家的制度环境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尽管如此,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性特征,这些特征非常重要,应当是我们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重点追求和投入的地方。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大量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焦以及良好的制度和环境基础。但是,当前中国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发投入不宜过重,也不应完全聚焦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形成区域优势产业。首先,应当拥有一批具有很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这些企业应该具备很强的产业核心技术掌控力和全球产业发展方向的引领力,在这个区域里,最有价值的企业应该都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最赚钱的人应当主要都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其次,区域类优势产业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要高。产业科技创新本身不是目的,它最终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繁荣。而区域经济发展和繁荣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劳动生产率或者说全要素生产率,无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相同产业,还是相比较于产业链的其他环节,都应当保有较高的生产率,即便与那些最高的产业生产率相比,它也并不低。

  二、当前我国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产业科技创新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两弹一星”、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等都是代表性成果。对此我们一定要充分肯定。但是,更重要的是分析我们的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我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主要产业核心技术缺乏,受制于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工信部最新数据告诉我们,我国的通用芯片和高端芯片年进口2000多亿美元,超过石油进口的外汇使用量,我国汽车自动变速箱,百分之百地依靠进口,特别是大家都在用的圆珠笔,我们的笔芯做得不好,80%都是依靠进口。所以,工信部苗圩部长指出,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2.主要产品国际高端市场的竞争力弱。前一段时间,我作为省经信委的专家去考察苏州的纳米、江南的石墨烯和南京的碳纤维,一个主要感受就是,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很突出。以碳纤维为例,我们现在生产T300已经没有问题了,但是T700、800等高端产品的情况则不一样,看起来我们的企业也能做,但是各个批次之间的质量存在差异,很不稳定,而且成本降不下来。质量不稳定,销售就存在问题,尤其是军工部门对质量不稳定的产品是不敢接受的。T300虽然我们能生产,但成本大概300元每公斤,外国人卖给我们则是120-150元每公斤。这些问题都导致我们的产品大部分是在底端,很难进入高端市场。我们的企业生存处境颇为艰难。

  3.非常缺乏开发全新产品和自主培育新兴产业的能力。可以看到,只要有点技术含量的产品几乎都不是发源于我们中国,一般都是人家培育出来,我们再引进,这充分说明我们中国缺乏开发全新产品和自主培育新兴产业的能力。

  从产业科技创新的角度看,存在上述几个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背后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认为,关键是极其缺乏具有较强全球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企业。经过研究,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结论,那就是我们的创新往往在满足于公务服务与公共需求的产业上都做得比较好,比如“两弹一星”、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三峡工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移动通信、高速铁路等,都有如此特征。而越是面向私人产品的产业,产业科技创新面临的困难越大。实际上,产业创新的根本在于企业,尤其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当前,我国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普遍不足,要让企业有很强创新动力,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个是产业技术创新要有好处,企业选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比选择其他的战略要好,换句话说,要让技术创新战略成为企业最具比较优势的战略。当前,企业之所以不愿意从事技术创新主要是源于:1.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我们的市场竞争不公平等问题明显存在,企业技术创新很难获得较好的收益。2.企业可以利用廉价劳动力、拼资源消耗、以比较低的环境污染代价快速发展,这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3.企业选择投入技术创新,相比投资房地产、资本运作、资源开采等,不仅风险大,还收益低,获得回报的时间长,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存在明显的劣势。

  第二个就是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获得技术创新资源。目前看来,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获取比较困难。首先,由于全社会人才观的偏差,高等教育存在结构性矛盾,高水平人力资源市场还没有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和管理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均较缺乏,更缺乏善于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的企业家人才。其次,全社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流动率太低,直接影响技术的有效转移和扩散,高技能人才与企业的雇佣关系不稳定,影响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再次,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信息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差,政府的信息公共服务尚不到位。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不是简单地靠实施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比例改革就能够实现的,而是整个社会创新友好环境的营造,要让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成为最具比较优势的战略。如果未来社会上最有价值的企业是创新型企业的话,那这个目标就基本实现了。

  三、对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几点建议

  江苏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应当充分汲取国际上既有的两种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类型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既可以通过提升现有优势产业实现,也可以通过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前一种模式就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模式,后一种就是硅谷的模式,可以考虑协同推进两种模式和路径。

  2.重点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很强国际竞争力和引领力的创新型企业。根本上是要政府营造创新友好环境,一方面让技术创新战略成为江苏企业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战略,另一方面是让江苏企业能有效获得各类技术创新资源。

  3.除需要研发人才外,更需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市场机会的企业家人才,需要既能深入洞察市场和用户需求、又懂技术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需要能稳定在企业持续追求精益求精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4.产业科技创新,并不是研发水平高、产生的新技术越多越先进就越能实现,更不是单靠研发投入水平高就能实现的。从产业角度看,也并不是技术越高就越好,而是越适用的技术越好。还应当特别注重现有先进技术的扩散运用和创新性运用,以及针对现有产品和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和渐进性创新。

  5.第一步还是要先学习德国把基础工业做好,让更多产品尽快进入国际高端市场,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也要通过创新性地运用已有先进技术开发全新产品,培育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自主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能力。

  作者:仲伟俊,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东南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