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关于加快形成江苏生态文明社会风尚的建议
2017-08-18 15:10:00  来源:道德发展智库  作者:杨煜

  摘要:我省首批重点高端智库、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杨煜指出,展现“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需加快形成生态文明社会风尚。通过生态先行示范、生态宣传教育和生态参与意识激发,江苏生态文明社会风尚已初具雏形,但在生态文明“获得感”、绿色生活方式普及和生态社会风险防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对此,建议将生态文明社会风尚贯穿融入江苏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加快政府生态服务职能转型和生态服务效能提升,以绿色产品服务市场供给侧改革提升绿色生活动能,建立健全生态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机制,推进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将生态文明作为“标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明确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涵盖“环境美”和“社会文明程度高”两大核心命题。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加快形成生态文明社会风尚均被列为主要发展目标之一。目前,江苏正致力于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以此为契机,促使生态道德风尚得以广泛弘扬,将有力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创建更加富有成效。

  一、生态文明社会风尚已初具雏形

  1、生态先行示范效应突出

  自2011年被列为江苏“八大工程”的核心任务之一以来,受全国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指引,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了相对超前的进展。至2015年底,江苏的国家生态市、县累计建成35个,占全国38%;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数量,均居全国各省之首或名列前茅。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诸多领域所确立的先行示范地位,为生态风尚的树立营造了绝佳的宏观环境。

  2、生态宣传教育特色鲜明

  以弘扬地方传统生态文化为导向,江苏开展了“生态江苏在行动”等大型宣教活动;积极推动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细胞工程”,发挥典型模范表率。2016年,全省环境宣教工作获得第九届“中华环境奖”。2015年,江苏省环保厅投资2000万元建成生态环保体验中心,系全国首个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综合性环境教育场馆,入选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南京生态文明教育馆也成为全国首家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并命名的场馆。2014年,“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活动推进会”由南京承办,相关经验做法得到中宣部肯定和总结推广。通过深入持久开展系列生态宣教活动,掀起了全省民众积极践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的热潮。

  3、生态参与意识显著激发

  良好的社会风尚离不开全民的深度参与。借助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事务的同时,江苏还从制度层面为生态参与机制提供有力支持。江苏于2013年建立环保社会组织联盟,凝聚社会智慧和力量,打造开放、民主的协作模式。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泰州1.6亿天价环保诉讼案,正源自公众对企业排污行为的举报和环保组织发起的公益诉讼;近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毗邻毒地事件,涉嫌污染的企业也被民间环保组织提起公益诉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事务的制度性保障,唤醒了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法治意识,为共建共享的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扎实的微观基础。

  二、生态文明社会风尚仍有提升空间

  1、生态文明“获得感”相对欠缺

  尽管江苏在各项示范性生态建设工程上取得全国领先的卓越成绩,但从百姓的“获得感”角度考察,仍有若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根据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2015年度百姓满意度电话调查,89.6%的受访者认为政府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然而,饮用水质量、黑臭河流治理等观感更为直接的单项指标的满意率未达标(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中的满意度标准为85%),对工业减排、空气质量的满意率甚至低于70%。因此,亟需进一步发挥已有生态工程的社会生态效益,兼顾“国标”和“民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需求,以提振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信心和决心。

  2、绿色生活方式尚未普及

  生态宣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确立有效的生态行动,应避免过多的生态道德说教,脱离公众的生态生活需求。目前江苏居民的绿色消费方式和生活习惯仍处倡导阶段,与落地生根仍存较大距离。例如,南京早在2000年就被列为全国垃圾分类八大试点城市,直至2015年仅有1.5%左右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可见主观动能缺乏;与此同时,南京厨余垃圾厂的日处理能力仅为100吨,远低于城市4800吨的日产生量。在通过形式新颖的生态宣传教育进一步引导日常绿色生活规范的同时,如何基于内生激励机制,加强绿色思维在全社会的渗透,促使绿色生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习惯,相关创新型路径有待探索。

  3、生态社会风险不容忽视

  公众生态参与意识的增进对于有关政府部门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若公众的生态安全和维权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但其参与生态公益的热情受到打消,还会引发一系列生态社会风险。江苏环境统计公报显示,市县区环保局领导干部信访接待数从2012年的1287人次升至2015年的1467人次,同期的环境矛盾纠纷数从547件跃至930件,增幅超七成。江苏省内环境风险企业总数则居全国第一,更是潜藏突发性环境危机和连锁性社会危机的可能。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生态问题触发的公共危机和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政府的承受能力和应对水平都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三、加快形成生态文明社会风尚的政策思路

  1、将生态文明社会风尚贯穿融入江苏道德风尚高地建设

  调整现有生态文明建设重“生态建设”、轻“文明建设”的思路,确立生态建设“硬工程”和生态风尚“软工程”双轮驱动战略,依托江苏道德风尚高地建设“七大行动”,将生态文明社会风尚贯穿融入其中。

  分解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结合地方实际,完善生态宣传教育平台,在加强公民生态道德培育,强化社会环保诚信意识,促进生态志愿服务普及、未成年人生态道德建设提升等多方面,全方位体现生态道德风尚高地建设的江苏特色。与此同时,将生态社会风尚的建设成效纳入考评体系:以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为基础,建立生态文明社会风尚指数监测和发布制度,引导各地将相关工作纳入综合考评,推动常态长效;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生态“底线”思维,还可在政绩考核体系中考虑“一票否决”制。

  2、加快政府生态服务职能转型和生态服务效能提升

  把准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确保硬指标与获得感齐头并进, 增加优质高效的生态公共服务供给,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促成“美丽江苏”全民生态共识的深入人心。

  持续优化江苏各地政府生态职能配置和重组生态治理结构,建设生态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在环境监管和审批流程等方面的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能力建设;鼓励政府联合社会资本采用PPP、TOT等模式试点第三方治理;开展环境公共设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建立成本效益分析档案库,健全后期生态规划建设、项目决策和资金筹集模式,进一步强化对相关部门的制约和监督。加大对企业生态管理、利益相关者治理和政策企业家参与的引导与扶持,让广大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的创建过程中不断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3、以绿色产品服务市场供给侧改革提升绿色生活动能

  突破单方面价值导控的局限,对接政府控制主导、市场利益诱导和社会力量传导。调动创新创业驱动的市场和社会活力,加强优质绿色产品服务供给,提升公众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的主观动力。

  目前江苏的绿色互联网金融、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产业已占据国内领先地位,绿色旅游、生态休闲等服务项目也初具规模,应实现绿色产业供应链与绿色消费价值链深度融合,将公众对绿色生活品质的内在追求,转化为生态消费和社会风尚变革的主观动能。设立家庭环保账户和社区绿色银行,推行居民生态行为监测系统和个人生态信用积分制度;综合运用众筹、众包、众创工具,打通生态全民参与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的全民共享,激发协同共建生态文明的社会正能量。

  4、建立健全生态信息发布与舆情引导机制

  加大生态信息公开力度,保障公众环境保护知情权,增强生态舆论引导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积极顺应公众日益增长的生态表达和维权意识,注重对公众生态投诉权利、渠道程序的宣传和引导,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生态利益。

  基于“互联网+”思维,加强环境质量、污染源监管、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信息的主动公开;强化生态新媒体专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提升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加强预案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建立企业生态风险及应急预案信息库,完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舆情处置机制和舆情引导通路,激发生态社会的共意动员,在缓和生态社会矛盾的同时,增进引导生态社会风尚的效果。

  5、推进生态道德教育与生态法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的生态道德规范引导,需要与正式制度范畴的生态法治建设协调统一、协同合力,以促成良好生态风尚的有效政策模式和可行策略示范。

  充分挖掘和提炼江苏在生态法治建设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例如全国领先的生态公益诉讼试点、资源环境类案件“三合一”集中审判、环保部组织学习泰兴环境执法的经验做法等,以丰富鲜活的案例素材,推进生态法治教育,弘扬生态法治文化,培育生态守法、用法、护法公民。进一步确立公民环境权,完善生态立法与执法,调动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监督的积极性。协同推进生态道德自觉和社会法制保障,打造道德江苏建设和法治江苏建设深度结合的生态品牌。

  作者系东南大学“道德发展智库”研究员杨煜;报告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KS014)、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ZHC001)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42016S30034)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