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新路径
2025-07-15 09:4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苗成斌 沙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总书记对江苏创新发展的殷切希望,极大地激发了江苏干部群众“打头阵”的信心和动力。我们要深刻领悟“打头阵”的重大使命感,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扮演好关键角色,向“精”深耕、向“新”驱动,抢占“打头阵”的制高点。

当前,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存在“四不”难题。一是对接环节不协同,产学研用互动渠道不通畅,产生“不能转”难题。二是评价环节不精准,科技成果价值难量化,产生“不好转”难题。三是激励环节不到位,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不到位,产生“不想转”难题。四是教育环节不配套,学科专业设置与新产业发展不匹配,产生“不协同”难题。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不妨探索“四新”思路。一是“从0到1”:探索原创性科技创新新范式。推进基础研究“1820”策源行动,建立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赋予充分科研自主权。建议出台推进江苏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制度建设实施意见。用好省基础研究专项资金,探索设立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高水平建设省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基础三个研究中心,实施40个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根植“从0到1”的原创力策源力。

二是“从团队到兵团”:探索科研攻坚举国新方式。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建立覆盖全省的科研任务统筹协调平台,优化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协同攻关机制;以促进“产学研用金”横向融通、“科学—技术—创新”纵向贯通为目标优化项目联合、资金配套等政策指引,引导创新主体优势互补、协同攻关。深入参与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外籍科学家开展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合作,争取央地协同科技重大项目试点。研究制定省产业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推广完善“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科创基金”前沿技术产业化支持模式。

三是“从小循环到大转化”: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全通道全流程改革,建立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全链条贯通机制,搭建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推动高校院所、企业建立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实施“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的新模式。实行“揭榜挂帅”分类激励,对成功揭榜者建立长效评价和激励机制,对揭榜失败者建立科学的追责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

四是“从概念验证到中试熟化”:探索应用场景新模式。超前研究编制太空场景、超人场景、泛在智能物联场景等应用规划。建立“社会需求+场景应用”为导向的牵引模式,鼓励建设一批未来产业研究院所,培育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挖掘征集典型应用场景清单向社会发布。有序建设一批综合性、跨界融合类应用场景,以场景应用推动技术产品定型、用户群体培养、市场需求挖掘,引领未来产业技术迭代突破。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可以探索“四高”路径。一是高起点规划“两新融合”布局。学习广东等地的做法,从无到有、创造赛道,从旧到新、颠覆赛道,从窄到宽、拓展赛道,从有到新、重构赛道,布局“两新融合”新赛道。围绕建设“一阵地”,即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完善“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框架;打造“一带两极三圈多点”的创新布局,即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支持南京、苏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主承载区”,建设南京科创圈、苏锡常通科创圈、徐州科创圈;构建“一走廊”,即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构建“两新融合”先行区和示范区,即以扬子江城市群为先行区和以国家经济开发园区为示范区;完善“1650”和“51010”产业集群,形成沿江、沿海、沿线、沿大通道、沿重要节点的“五沿”“两新融合”新格局。

二是高标准构建“两新融合”载体。强化大企、大校、大院、大所、大实验室合作,形成跨领域、多学科、大协作的创新网络。发挥大企业创新引领的主体作用。培育打造100家“链主”企业引领、1000家先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攻坚、10000家专精特新企业铸基的世界一流企业群,形成企业“两新融合”梯次梯队。深化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改革。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探索建立反映高校学科优势、企业技术需求的交互式分析型数据库,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围绕打造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求,加强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增强大装置牵引创新功能。建设以苏州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为核心,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基干,太湖、钟山、云龙湖实验室为支撑的实验室矩阵,高质量建设中国科学院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建好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建好用好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人为中心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三是高质量推进“两新融合”建设。数字赋能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深入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聚焦纺织服装品牌化、冶金产业高端化、化工产业精细化、食品产业特色化、建材产业绿色化,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工作再加力。精准培育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成为新的发展引擎,培育形成一批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独领风骚”。支持各地培育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南京的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无锡的空天产业、量子科技产业,苏州的前沿新材料、细胞和基因技术,常州的合成生物产业等,延伸产业链条、细分发展赛道。实施智改数转网联“插翅腾飞”。适度超前布局网络、算力,加快“东数西算”工程重点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支持南京建设新互联网交换中心、苏州建设骨干直联点。学习浙江、广东等地的做法,做强做优“数智云网链”等新兴数字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

四是高水平营造“两新融合”生态。科创环境协调顺畅。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形成“两新融合”的方向顺畅流动,催生新动能、新制造、新业态、新服务;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体系、金融支持体系;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政策环境有力有效,完善全省“1+5+13+N”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对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任务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法治环境公正透明,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促进政务服务地方性法规条例。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政务环境便捷高效,推进“一件事”全流程线上办理,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跑动。鼓励支持较多城市争创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标杆城市。

(作者分别为南京邮电大学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研究员和执行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