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价值意义
2025-07-15 09:4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海红 易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调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以实现正义为价值引领,生态文明制度正义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形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平等共享、国与国合作共赢的正义秩序。

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靠自然界生活”和“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等思想为我们今天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价值诉求奠定了理论基础。共生正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正义之维。共生正义的本质内涵,是指“人与自然在实践关系中基于平等原则而实现共同存在、共同繁荣的良善状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价值诉求的生动实践。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旨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修复生态环境,尤其是通过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修复,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彰显了对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价值追求。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共生正义价值诉求,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关系提升为伦理关系,将自然从人类征服、利用和改造的对象转变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跨越式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主要经历了前工业文明时代自然对人的控制、工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的征服、生态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三个发展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人与自然共生正义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是生态文明制度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贡献。

实现人与人的共享正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价值诉求,致力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平等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享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重要论述表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将民生福祉作为根本价值追求。共享正义的本质内涵是指人与人基于公正原则共同享有优美生态环境和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共享正义,我国坚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和“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实现人与人平等共享优美生态环境和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人与人共享正义的实现。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蕴含的人与人平等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价值诉求,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根据财富多寡而享有生态环境质量的不平等关系的超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遵循。从价值取向来看,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始终秉持“环境正义”原则,通过生态扶贫、生态移民、生态补偿等制度来使环境受益人和环境受损人公平享有生态权利、共同承担相应的生态责任。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平等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构建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出原创性贡献。

实现全球环境正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在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充分考虑世界各国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的优良环境需要,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环境正义追求。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坚定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国际规则尊严和权威”,切实履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条约义务,为全球环境治理作出行动贡献。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所彰显的国与国合作共赢的价值旨向,超越了全球环境治理存在的零和博弈思维,为人类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引领意义。中国作出“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行动方案。中国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将“双碳”目标要求落实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之中,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促进了全球环境正义的实现。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