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状况不仅牵动“万家灯火”,更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辅导员作为就业育人中坚力量,在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着力发挥三重角色作用,助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明晰成长方向,当好大学生生涯全景的擘画者。不少学生困在“课程思维”中,难以将专业知识技能、个人的素养特长与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紧密联系,要实现“从学校向工作转换”,需要辅导员给予科学的指导。尽管数字技术赋能新兴产业,推动新经济形态蓬勃发展,但大学生及家庭对传统岗位仍存在过度依赖心理,辅导员可以深入剖析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岗位需求,立足全局视角,协同家校力量,结合现实案例,精准解读“灵活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导向的多元创新就业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树立“主动适配”的职业认知。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传统就业涵盖农业、食品、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加工、检测、研发、生产管理等岗位,但在新经济形势下,伴随着消费升级和数字化转型,还应融入店铺主理人、精准营养顾问、食品大数据分析师等新兴跨界岗位的推介,为学生擘画职业选择的“全景图”。辅导员开展职业规划应立足学生个体特质、兴趣优势与发展愿景,实施“精准画像”与“靶向引导”,对职业目标模糊者,采用体验式教学、职业探索工作坊等形式拓宽职业视野;对缺乏自信者,通过微成就积累和榜样案例激励逐步提升其职业效能感。引导学生深入开展以职业目标为中心的实践环境探索,有志于科研的学生应尽早参与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培养科研素养;倾向企业就业的学生应积累实习经验、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竞争力。职业规划不仅是路径设计,更是贯穿大学全过程的成长陪伴。辅导员是打破就业指导短期主义桎梏,实现全周期培养的直接设计者和项目执行者,面向学生建立“生涯成长档案”,全程记录学生的能力发展轨迹与成长痛点,形成个性化的能力发展图谱,踩准发展的关键点,主动契合新业态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实现从“被动规划”到“主动成长”。
夯实发展根基,当好大学生实践生态的共建者。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性滞后与岗位要求动态演进的矛盾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关键性难题,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弥合“学校”到“职场”“技能鸿沟”的最有效方式,这需要辅导员进行资源整合共建实践生态。辅导员作为各类招聘活动、“访企拓岗”行动、岗位招录、就业帮扶政策的信息中枢,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性格、家庭情况和就业意向做好精准匹配和精细指导,避免信息过载给学生带来的决策“瘫痪”、注意力分散或动力下降等负面情况。针对“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征兵入伍”等政策性项目,需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更需要提前通过多维度的实践链接让学生感知所学专业和所具备的能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职业价值。在岗位的挖掘和转化上,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科技园区、校友资源、合作单位等多种渠道收集实习、实践、招聘等相关信息,一方面面向高年级学生推进订单式产学研联动培养、优质实习就业转化;另一方面也让低年级学生熟悉就业环境,开展具身体验,锻造就业能力。辅导员需突破传统实践形式,协同就业育人全要素构建“可视化”“零距离”的实践氛围,打造“拟真”职业环境。构建“实践学分体系”与“生涯发展档案”双平台,系统提升学生面试表达、职场社交、抗压应变等职业核心素养;构建“实战化”就业能力培养体系,推动学生深度参与仿真实习、科研创新及校外实践,强化“做中学”实效;联合专业教师开发企业真实案例教学项目,协同企业导师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技能强化营”,针对性提升实验技术、办公软件等岗位核心技能,打造“真题真做”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产业需求;设立校企共建实践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异地实习,解决交通、食宿等现实问题,提升实习参与率与就业竞争力。
护航生涯发展,当好大学生职业跃升的赋能者。大学生获得初职是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其匹配度和满意度将影响其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在人工智能革命与就业市场变革的双重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职业选择困境,亟需辅导员构建系统的支持。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充裕、人力资本越丰富,其就业意向越高”,辅导员应着力弥补“先赋因素”的差异,发挥“后致因素”在职业跃升上的主导作用。通过生涯品牌项目、校友导师计划、企业参访、行业沙龙、实践实习等方式,拓展学生社会关系网络,以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双提升来激发学生的职业期待,激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本在于实现人才“主动适配”和“优配”。面对快速迭代的就业市场,辅导员应指导学生突破单一技能培养模式,打造“T型人才”能力结构,聚焦未来职业核心能力,强化数字化技能、跨领域协作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助力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在“课程+实训+实践”专业能力体系的基础上,以“思政+”“文化+”“素养+”等模块的培养融入打破专业藩篱,丰富学生多学科知识视野和应对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打造“校友—企业—学校”共生共赢的生态圈,通过校友成长跟踪服务、职业资源共享库、成长互动对话、校友导师库等载体,做好初代校友的成长服务,形成动态更新的校友资源网络。建立精准匹配的校友岗位推荐机制,推动“在校培养—职业成长—校友反哺”的良性循环,持续赋能学生职业发展,助力实现人才与产业“双向奔赴”。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