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劳动教育智能化革新
2025-07-15 09:4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肖 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深刻洞察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2025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也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数智融合迭代劳动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推进“五育融合”、培育新时代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积极推进劳动教育智能化革新,主动探索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新路径,绘就高校劳动教育智能化革新的现实图景。

健全实践体系,构建智能化劳动教育新生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高地。在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不仅为劳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全新路径。然而,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仍面临实践体系碎片化、社会协同不足、技术融合浅表化等挑战,亟需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劳动教育的范式升级,打造“虚实融合、家校社协同、多维度赋能”的新型教育体系,重构劳动教育生态。要在人工智能虚拟劳动实践场域中开展具身劳动实践教育,通过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劳动体验环境,让他们在模拟的真实场景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精神。要在现实劳动实践场域中,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实践载体。学校应当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面向新兴领域、未来产业建设与人工智能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基地,如智能制造超级工厂、智能化生态产业园等,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锻炼中,将自身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大逻辑”。要着力建构劳动教育虚实融合的立体空间格局,推动学校、家庭、企业等多方主体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

强化组织联动,打造劳动教育革新路径。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劳动方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人工智能正以全方位、多维度的影响力,引领人类劳动进入数字劳动的崭新纪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深度融合虚拟现实、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结合,将智能体和具身智能新范式相融合,拓展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实践场景和能力边界。劳动教育智能化革新与实施路径探索,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的关键,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育人观。加强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与学科渗透,积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精神、劳动文化教育。要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成就,从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要将劳动教育智能化提升至学校战略高度,构建劳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深度融合路径,包括目标设定、资源配置、技术应用及评价体系。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融入教育教学体系中,辅之以数字化实验室、研究中心、实践平台等优质资源配套,积极探索高质量、多元化、个性化新型劳动教育培养模式。要打造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体系。聚焦评价系统的构建,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开发一套涵盖学生劳动行为采集、分析及结果可视化呈现的综合系统,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联动模式,重点考察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认识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全面、个性化的评价反馈,从而助力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重塑教学关系,推进教育主体智能化创生。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高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教学与科研的生态图景。在这一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亟需通过智能化手段实现主体创生,构建新型教学关系。

未来,高等教育图景必将是人类教育智慧与人工智能技术交相辉映的生态,教师始终是这一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守护者。教师应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实践场景,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力,帮助学生掌握智能化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劳动效率与质量。教师需与学生共同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边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助力学生在劳动中实现知识整合与创新突破;高校教师要在劳动实践中以身作则,传递严谨的学术态度、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是科研实验、社会实践还是生产实习,都要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其坚韧的意志与团队协作能力。在智能化工具的辅助下,更精准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及时鼓励与科学评价,成为学生职业发展与人生成长的重要引路人。学生也应主动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学习方式,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技术的挑战,不断提升数字化工具应用与创造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能力。既掌握智能技术赋能下的知识获取与创新技能,又通过项目式劳动实践培育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在虚实融合的学习场景中实现全面发展。通过技能维度的协同共创与文化理念的范式革新,重构师生互动的实践逻辑与价值坐标,最终形成技术融合与劳动教育辩证统一的新型教育发展体系。

(作者为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团委书记〈学工办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