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加速,口述史研究逐渐突破既往以记录和描述为主的研究范畴,沿着“自下而上”的新史学研究方向快速发展,为“人人都成为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提供了更多可能。在高校口述史研究领域,伴随口述史研究理念、手段、方式的转变与教育智能化革新的交互影响,高校口述史研究以更便捷的访谈路径构建、更鲜活的主体呈现、更厚重的历史传播生态,逐步探索出口述史研究的新范式与新路径。
口述史访谈的视听化转变
口述史的记录与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支撑,一些口述活动的开展也与技术的变革相向而行。20世纪40年代,现代口述史兴起与便携式录音设备的产生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以后,数字音频、视频、录音录像设备的问世,为口述历史学家访谈带来极大便利,在文字记录之外拓展出影像记录。当前,基于大数据模型建立起来的人工智能技术极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边界,将口述史访谈的活动场域进一步放大,为访谈者采集口述史料、处理海量文本数据,生成与访谈对象回忆匹配的视觉影像提供了可能。
现阶段,以政府部门主导或以一些地方口述史研究机构为主体开展的人口、城市发展、历史遗迹等口述史项目,借助数字化手段,已成功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创作案例。相应地,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高校口述史,也将成为必然之势。特别是在教育智能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口述史访谈的视听化趋势日趋明显。一些高校口述史访谈者依托档案数字化优势,已经开启了对口述史研究的新探索。包括,将静态的口述史访谈资料转变为可移动共享的动态数字对象,进而通过关键字词搜索或人机对话方式,快速定位查找与访谈对象相匹配的史料,有效组织采访大纲,确定访谈方式;在组织访谈活动时,有效利用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精准处理、交互技术,让访谈者与人工智能自由对话,让人工智能扮演好情感倾诉者、专业主持人、学习生活伙伴等多重角色;建立本校师生“集体记忆”数据库,并实时记录高校校史,有效克服高校只在校庆等重大时间节点“补史”的不足。
口述史证据的真实性流变
口述史证据的可靠性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热点话题。英国历史学家泰勒(A.J.P.Taylor)曾经将口述历史斥为“老人垂涎自己的青春”。由于受访谈对象个体主观性、叙述选择性、口述整理者专业性的限制,对口述史“历史之真”的追问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随着主张大众史研究的新历史学思潮兴起和口述史体系自我完善,加上一部分口述史学家关于“把话筒交给人民”等观念的推行,追逐口述证据的真实性越来越成为延伸历史研究维度的新风向。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予了口述史证据收集强大的检索与处理能力,也为访谈者口述文本整理与再生产提供了强大助力。但是,夹杂大数据“加工”的口述史一手素材来源让访谈者的真实意图更容易被淹没在“众声喧哗”中,如果不加以有效甄别,终将导致口述史证据的“历史真实”流向被人工智能裹挟的巨大信息洪流。基于此,智能化时代的口述史要朝着“情感转向”靠近,让人的“始终在场”营造情感共鸣,建构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性温度。为此,高校在设立口述史项目时,要将智能化的科学思维与人的情感思维紧密结合。高校访谈者要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方面,基于无限量史料的收集开展定量分析,建立高质量的本校师生文本语料库,对反复出现、相互印证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进行“大数据”分析,从而定量研究本校某一阶段历史的发展趋势,科学辨别特定历史证据的真伪;另一方面,将已获取的访谈内容存储于高校“大数据库”,通过人的情感选择、思想“驯化”,建构起以程序运算为基础的AI“意识”,以更好地辅助访谈者开展口述史工作。
口述史传播的多元化演变
口述史始于建立档案,多以档案、图书、文件等形式存储于图书馆、档案馆、历史学会及其它一些专业机构。随着智能化技术被广泛用于口述史研究,各种集文字、图像、声音等于一体,集现实展现和虚拟呈现于一体的新技术极大丰富了口述史呈现方式。很多口述历史研究学者更愿意通过在新媒体平台上展示口述故事的方式,提升社会对口述史研究的关注。
当前,国外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口述史项目的实践也在逐步兴起。一些专门机构建立口述史网站,向用户提供口述信息收集指南,如“数字时代的口述史”网站为用户提供了大量开展口述史项目的建议。国内,随着高校口述史研究机构日渐繁盛,依托高校校史馆、档案馆为载体的网上口述史项目不断涌现,部分高校也建有口述史专题网站,如“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民间记忆与地方文献研究中心”。未来,高校口述史研究在适应智能化技术和网络媒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中,应在立足“修史”“补史”的基础上,加大专业化力度,动员有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教师投身口述史专业研究,吸纳多方力量,建立口述史跨学科、跨媒介、跨平台的融合发展生态。要用好大数据平台,丰富师生共同叙事完整性,推动人与人的双向叙事转向人机交互的环绕立体叙事,创新口述话语传播体系,促进口述史专业用语与民众通俗用语融通,强化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表达差异下情感共通、话语相融的一致性表达,以有张力的口述历史叙事建构本校“集体话语”的共同认同。
(作者分别为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校长办公室合作发展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学生工作处跟岗辅导员;本文系南京医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基于学科发展史开展该高校口述史的实践路径探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项目编号:KY214XC2022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