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实现的认识深化,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历史跃升与辩证拓新,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运用“历史—主体—实践”这一唯物史观分析范式,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这一核心命题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第二个结合”彰显了历史纵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一“根脉”的形成离不开悠久历史的积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在历史实践的过程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演进,进而呈现出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等特征。具体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孕育形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总集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轫于夏商开始的中国古代社会,历经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一统郡县的秦汉、万国来朝的盛唐……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晚清以降,处在内忧外患当中的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制度逐步解体,封建政治制度不断瓦解,西方列强的殖民压迫日益强烈,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难以独立支撑“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无数仁人志士将目光转向世界,期望从各国改革与革命的经验中找到挽救中国于危亡的思想指引。从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的百日维新到探索实行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发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历史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充实了自身的文化生命力,根植于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旧有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新的光彩。最终,近代中国找寻到了一条既保持鲜明中国特色又坚持科学真理的社会革命道路。
“第二个结合”突出了文化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首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马克思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文化不仅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还反映着历史的、具体的、社会的物质文化生产活动。这就是说,不能只将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生产的一种反映,也要重视文化所具有的生产实践属性,它可以反映出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的内在矛盾运动,并成为这种内部矛盾运动的延伸。因此,既要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扬弃资本支配下的文化形式、人民逻辑扬弃资本逻辑。这就必然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因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必须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从根本上讲,文化的主体性根植于人的主体性,而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形的文化只有借助诸如民族、国家等有形的载体才能得以显现,这些载体在承载了文化的同时,也赋予了文化在时空维度上的边界,从而形成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文明与文化。随着世界市场的建立,资产阶级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中华文明在近代的风雨飘摇中展现出超凡的韧性,保持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地位是我们在文化上坚定自我,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
“第二个结合”阐明了实践旨趣。一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如果说“古今中西”之争是侧重于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对立”,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是更注重这两个范畴之间的“统一”。不论是较为激进的“全盘西化”“儒化中国”还是相对温和的“中体西用”,它们都反映出以两个核心范畴之间的“对立”关系为重点的倾向,从而在实践上表现为对其中一方的拔高、对于另一方的贬低。“第二个结合”破解了这一难题,实现了思路上的转换,明晰了正确对待两者的关键在于寻求“统一”,在于推动实现两者的相互融通、相互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思想智慧和民族精神,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它的显著优势,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是它面临的客观挑战。二是“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如果说“第一个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具体实际中实现中国化,那么“第二个结合”在“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充分肯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华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实践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这体现出它作为真理的绝对性。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相对性,它是持续发展运动着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穷尽真理,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追寻真理、发展真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