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我国大江、大海、大河、大湖、大运河皆备的唯一省份。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700多公里,长江横穿江苏东西400多公里。长江奔涌,运河绵延,这一纵一横两条黄金水道,共同构筑了江苏南北交融的文化脉络与经济动脉,也为江苏开展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独具历史景深的实践空间。依托“水韵江苏”的文化品牌建构,江苏在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前瞻性探索,其经验对于深化文化传承、促进区域协同、推动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十五五”时期,江苏更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跨界融合与系统重构的思维,推动“两园”建设实现从“物理围栏”到“数字联通”的变革。
第一,机遇挑战:三重边界破域与新媒体多主体融合。当前国家文化公园治理正经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治理范式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型过程集中体现为三重边界的突破挑战。一是物理边界带来的整合挑战。文化遗产点分布广泛而分散,行政区划分割的管理体制对资源整合提出更高要求,“数据孤岛”现象亟待通过系统性方案予以突破。二是认知边界存在的转化挑战。文化传播模式需要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演进,公众参与机制亟须完善,特别是在增强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同方面,文化价值的深度转化与情感共鸣的构建仍面临重要挑战。三是产业边界面临的融合挑战。文旅融合需要从浅层的门票经济向深度的产业协同迈进,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数字技术等要素的融合创新尚待加强,产业链条的延伸与协同生态的培育呼唤更具创新性的发展机制。
国家文化公园治理应推动从“物理围栏”向“数字联通”转变,实现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在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江苏的江河文化传播呈现出多媒介融合、多主体参与的新态势。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不仅打破了传统媒介的传播壁垒,更通过图文、短视频、直播、VR等多种形式,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文化对话场域。在新型传播生态中,江河之美不再仅是静态的景观呈现,而是通过用户共创、互动评论与跨屏联动,实现自然景观、人文叙事与公众情感之间的深度交融与持续对话。这一融合性媒介基础,为打破认知隔阂、构建具有交互性与感染力的文化场域提供了现实路径。
第二,路径转向:数字媒介、IP运营与弥散传播下的协同共治。江苏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出以数字技术为引擎、IP运营为核心、多元共治为保障的实践路径,为破解治理困境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是以数字媒介重构文化叙事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从地理空间向情感符号的深度转化。江苏创新采用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相结合的双轨传播策略,既有官方投入巨资的纪录片对大运河、长江进行史诗级、长画卷式展现;又借助社交媒体平台,聚焦漕船、土宜、漕仓、水利工程等特定“物象”,深入分析它们如何通过审美观察与情感赋意,实现从“器”向“象”的升华,即“诗性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公众对“水韵江苏”的情感认同,更在媒介融合的叙事场域中,推动固化形态的文化记忆向流动的、交往性的集体记忆转化,为构建基于共同情感体验的文化记忆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二是以IP运营激活文化产业生态,实现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的创造性转化。江苏有着深厚的人文经济学传统,应着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活力的IP符号,通过跨媒介、跨形态的开发模式形成产业联动效应。如电视剧《北上》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原著为底本,以运河为叙事载体,采用流动的时空体这一叙事架构连接历史与现实,形成了“影视+舞台剧+文旅+非遗”的巨型IP。IP实践不仅是产业开发,更是在全球语境中重构地方文化记忆、凝聚价值共同体的重要机制。
三是以数字化平台促进多元协同共治,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新格局。江苏依托数字技术搭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网络。如文化惠民项目《茉莉花开》通过覆盖全省95个县区的巡演,结合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手段,有效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时空限制,成为公众触手可及的文化馨香。社交媒体平台实现全球化的文化记忆分享,如社交媒体上“数字游民”通过分享运河、长江边的旅居体验,将固化的文化记忆转化为个性化的生活叙事,实现了地理空间与认知层面的双重突破。
第三,未来图景:构建智慧融合的文化治理新生态。面向“十五五”时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要求,应进一步强化数字赋能与治理创新,构建智慧融合、人民参与、生态协同的治理新格局。一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统一数据中台,整合文物监测、游客行为、舆情数据等多源信息,构建“文化遗产大脑”,通过AI算法实现资源智能导航与内容精准推送,从根本上破解数据孤岛问题。二是开发沉浸式文化叙事与体验场景,支持《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等数字化展陈项目,利用AI、VR等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鼓励“微短剧+文旅”“综艺+非遗”等跨媒介创作,推动文化传播从观看走向体验。例如,《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等短剧通过情景再现与情感叙事,将运河文化融入当代审美,为公众构建可感知、可共情的文化场域。三是创新IP运营与产业联动机制,设立国家文化公园IP孵化基金,支持如《闪耀吧!大运河》等作品的跨形态开发,建立“IP授权+标准输出+产业联盟”模式,推动地方文化符号向全球文化产品转化。四是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网络,推广政府、平台与用户共建共治模式,借助社交媒体赋能公众参与,借鉴WCCO等国际组织的经验,搭建文明互鉴平台,推动中国叙事从走出去向走进去深化。五是新媒体融合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江河文化数字对话平台建设,整合UGC、PGC与AIGC内容,构建众创、众享、众智的叙事新生态。例如,可开发“江河记忆银行”数字平台,鼓励公众上传家族老照片、口述史音频、旅行影像等内容,通过人工智能进行情感分析与标签聚合,生成千人千面的江河故事集。同时,借助虚拟数字人技术,打造运河使者、长江少年等IP形象,在社交平台实现与用户的实时互动与文化对话,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型,全面提升国家文化公园的情感连接力与社会参与度。
“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江苏将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以数字智能推动系统性转型,以数据中台为基础、沉浸体验为路径、国际表达为方向,加快构建人文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文化发展新生态,让国家文化公园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识,真正实现从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共同体的现代化跃升。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