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时,再次强调要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
完善教学设计,搭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完善教学设计,搭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中提升其亲和力、感染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提出要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整体优化设计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要推进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有一个贯通式、递进式的目标体系。我们应该结合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认知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设定好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实现总体上的渐进上升。具体而言,可以在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总的目标下,在小学启发道德情感,在初中筑牢思想基础,在高中提升政治素养,在大学增强使命担当。要推进教学内容一体化设计。我们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纵横设计”,突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要在联系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学生特点中,进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实现不同学段知识结构的螺旋上升、同一学段不同课程的协作育人。要在循序渐进中明确各学段教学内容的边界,实现各学段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信仰体系的有机融合。要推进教学评价一体化设计。对大中小学学生思政课学习的评价要把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知识评价与日常行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综合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成效时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日常行为评价。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
探索联动培养,打造一体化师资队伍。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健全教师准入机制。我们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是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就要求大中小学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既要充分考察其政治素养、专业素质和教育情怀,还要建立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动态审查机制,把师德师风作为职称评聘的首要条件。要推动人才贯通培养。可以探索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培养计划,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方案。高校应修订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各学段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胜任多学段教学的复合型人才。要加强教师教研交流。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互动不足,缺乏队伍一体化建设的系统思维。要解决教师之间交流沟通渠道不畅、教学资源共享不足、教学方法交流不够、合作教学研究不多等问题,就要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研交流。各地可以探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高校牵头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同课异构”等活动,促进各学段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
加强数字赋能,建设一体化资源平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要在数字赋能思政课建设上下功夫。要统筹数字资源建设。我们要建设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优质数字资源,推动思政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在加强数字赋能、资源共享中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创新路径。要建设数字教研系统。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数字软件来助力思政课教学活动,使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进行思政课一体化的教学、科研活动,在思政课教研云平台上,进行跨校、跨区域的集体备课、在线磨课、多方评课活动,真正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贯通起来。要建立资源动态更新机制,综合运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思政课数字资源的安全。要强化数字技能培训。数字技能的应用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备好课、讲好课的基本技能。要实施“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程”,组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参加数据可视化分析、虚拟仿真教学等专题培训,把思政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列入教师考核指标体系中。
推进社会协同,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需解决质效不高的问题,就要推进社会协同,坚持开门办“大思政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协同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要强化组织,推进协同育人。大中小学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纪念场馆、企业等合作交流,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校、政、馆、企协同配合的良好局面,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厚植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要挖掘资源,打造教学品牌。大中小学要联合所在区域相关部门单位,围绕红色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行走的思政课”,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大中小学还应注重发挥本地资源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等教学素材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要反馈评估,提升育人质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要实现闭环管理,应建立“目标—过程—结果”全链条反馈评估机制。可以探索制定省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满意度调查和育人质效追踪研究。要充分运用评估结果,使其与资源配置挂钩,奖优罚劣,对成效显著的地区、学校要给予项目倾斜,对成效较差的地区、学校要加强检查督导。
(作者为宿迁学院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