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启示:体用贯通与百姓日用
2025-10-21 10:2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马鉴潮

“体用”思想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智慧,也是理解宋明理学发展的关键线索。“体”就是大本大源,“用”就是它的具体表达和具体适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鲜明的理论品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从北宋胡瑗倡导“明体达用”,到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宋明理学完成了一次从精英书斋走向民间实践的重要转型,不仅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务实为民”“知行合一”的精神底色,更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扎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实践启示。

明体达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早期典范。胡瑗提出的“明体达用”之学,核心在于“体”是价值根本,“用”是实践路径,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理与效用相统一。他通过“苏湖教法”推行“分斋教学”,设“经义斋”以明儒家之道,设“治事斋”以习水利、算学、军事等实用技能,培养了一批既懂道理、又能干事的人才。其学生刘彝主持修建广州“福海六渠”,正是“达用”精神的生动体现。

“明体达用”所倡导的“不空谈、务实干”精神,与我们党长期以来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高度契合,也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方法。只有深入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本体(明体),并将其转化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具体行动(达用),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胡瑗的“明体达用”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黄宗羲尊其为“宋初三先生”之首、宋学第一等人物,钱穆认为这一思想代表着宋学精神。胡瑗之后,程颐、朱熹等理学家虽各有阐发,但“体用贯通”的核心始终未变,成为宋明理学绵延发展的精神主线。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用贯通、明体达用被赋予新的内涵,用以表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百姓日用: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先声。如果说“明体达用”为宋明理学立起了“骨架”,那么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则为其注入了“血肉”。王艮作为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道”不在高深经典中,而在普通人日常的衣食住行、人伦交往中。他打破知识精英对“道”的垄断,肯定百姓基本生活需求和情感愿望的合理性,推动儒学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大众。

王艮创办东淘精舍,学生不需要缴纳学费,盐丁、农夫都可以入学,在他的眼中,学生没有贵贱之分,只要肯认真学习,他都会接受,进一步实现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王艮从盐场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写出的《淮扬乡约》没有深奥空洞的语言,没有声色俱厉的规定和戒条,反映了平民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家庭和睦的向善追求、对社会和谐平等的希冀,书写了中国乡约史上一个独特的篇章。

“百姓日用即道”,这种“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儒学,不仅激发了平民的主体意识,更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大众化传播,为后世通俗伦理读物如《朱子家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这一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朴素的“以人民为主体”的哲学观,与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内在相通。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源于人民生活,政策制定、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必须扎根民间、贴近地气。

古今融合:彰显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从“明体达用”到“百姓日用”,宋明理学的这一思想脉络,并非尘封的历史遗产,而是可与当代社会同频共振的精神资源,其价值在基层治理、文化建设、教育实践中愈发凸显,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在基层治理中,“体用贯通”的智慧为“民生为本”提供方法论支撑。“明体”即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明确治理的目标是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达用”则是将这一目标转化为具体举措。如今多地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分类服务”,设“特殊群体窗口”提供帮办代办、“民营企业窗口”解决经营难题、“办不成事窗口”兜底民生期盼,正是“分斋教学”理念的现代转化,既提高了治理效能,又精准回应了群众需求。而“百姓日用即道”则启示我们,治理需扎根民间,如部分地区依托“村规民约”化解矛盾、通过“邻里议事会”“睦邻帮帮团”凝聚共识,让治理措施契合百姓生活实际,实现“日用而不觉”的治理效果。

在文化建设中,“百姓日用”的理念为传统文化活化提供新路径。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不再是精英圈层的专属,而是需要走进百姓日常生活。近年来“非遗生活化”实践便是典范:剪纸艺术融入家居装饰、传统刺绣走进服装设计、皮影戏改编为儿童教育内容,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为生活商品;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如《人世间》《山海情》,以平民视角讲述生活故事,传递“真善美”价值观,引发广泛共鸣。这种“以百姓为中心”的文化创作,正是“百姓日用即道”的当代延续,让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焕发新活力。

在教育实践中,“明体达用”与“尊身乐学”的思想为育人模式创新提供启示。“明体”要求教育坚守立德树人根本,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道德修养;“达用”则强调学以致用,如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高校推行“产学研结合”培养实用人才,皆为“治事斋”思想的现代发展。而“尊身乐学”则启示我们,教育需尊重个体差异,如今社区学堂开设书法、烹饪、智能手机等培训项目,老年大学涵盖健康养生、生活技能、科技应用、社交心理、语言文学等多元类别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个性化选课”“社团课程”,让学习契合百姓需求与学生兴趣,真正实现“乐学觉民”的育人目标。

宋明理学中“明体达用”与“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它们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思想资源。坚持体用贯通,站稳人民立场,让理论扎根实践、让政策贴近生活,我们就能在不断汲取传统智慧中,走好符合国情、贴近民心、充满生机的现代化道路。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