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无止境 踔厉奋发正当时
2025-10-21 10:2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银鑫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它一头牵着党心,一头连着民心,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关键所在。在扬州邗江的基层沃土上,一幕幕以作风破困局、以实干聚民心的实践,生动诠释着“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的深刻内涵。从产业攻坚的“蓝天赛道”到乡村振兴的“田野画卷”,从革命先辈的“扎根足迹”到渔村蜕变的“奋斗篇章”,优良作风始终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攻坚克难抢发展先机,以“敢闯敢拼”绘就未来产业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这份沉甸甸的嘱托为我们干事创业、攻坚克难指明了方向。在航空产业园(邗江)建设过程中,方巷镇三攻发展难题:面对园区详规、产业规划、水系规划等多规合一、衔接不畅难题,建立多部门联动会商机制,有效保障多规编制同步推进、互融互补;面对通用机场审批手续全区无先例可循的难题,始终积极主动对接,迅速打通关键环节;面对涉及多方利益的油田码头迁建难题,坚持反复沟通协调,竭力帮助落实新址。如今,“难题”已转化为方巷镇高质量发展的“支点”,不仅为后续项目引建积累了宝贵经验,更以“敢做破冰者、善解挠头事”的担当,赢得了洽谈企业的信任与群众的认可。党员干部要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化为前行之力,多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多接几次“烫手山芋”,既要有“敢”的锐气、“闯”的劲头,更要有“钉”的韧劲、“钻”的执着,在担当作为中锤炼敢于攻坚、善于攻坚的过硬本领。

真抓实干绘锦绣画卷,以“务实笃行”打造和美乡村样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善作善成,坚决杜绝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落实的做法。”今年上半年,邗江区成功入选江苏省唯一的全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创建名单,而在全区10个试点村名单中,方巷镇就有6个村上榜。这份成绩,既是政策机遇的馈赠,更是对全镇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考验——试点的远景宏图要变成乡村全面振兴的锦绣画卷,离不开全体党员干部的真抓实干。在创建中,方巷镇建立“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落实机制,挂图作战,倒排序时,全力全速助推试点村加快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面貌,强化特色产业,力争把试点试验做成标杆样板。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责重若山,行胜于言。党员干部要坚决摒弃“花架子”“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坚持以“深”为要察实情、以“真”为径出实招、以“干”为本求实效,才能让试点规划从“纸上”落到“地上”,让群众的“期盼声”变成“满意声”,让每一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艰苦奋斗谋乡村振兴,以“勤干苦干”书写共同富裕答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方巷镇沿湖村地处邵伯湖西畔,村民以船为家、捕鱼为生,一度是扬州市有名的一穷二白的小渔村。2007年,面对仅有76亩土地,全村上下发扬“渔”公移山的作风,用了近10年将烂泥塘填出600亩良田;2018年全面落实“退渔还湖”政策,村干部带头垂范,帮助320户以船为家的渔民上岸定居,“水上漂”生活彻底成为历史;2022年,沿湖村持续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成功举办江苏省第十三届乡村旅游节,去年全村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旅游业产值超3200万元。从“渔花子”村到“国家级最美渔村”,从收入微薄到村民人均年收入3.83万元,沿湖村以农文旅融合串起了红色基因与生态富民之路。沿湖村的生动实践表明,艰苦奋斗不仅是改写命运创造奇迹的“传家宝”,更是新时代必须永续传承的精神火炬。作为党员干部,既要在思想上常修常炼,以“吃苦不言苦、受累不叫累”的坚韧筑牢信仰根基,更要在行动上勇毅前行,以“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拼劲展现担当作为,真正将精神力量转化为“于逆境中开新局”的奋斗实践。

造福群众守初心本真,以“亲民为民”传承党群血肉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上世纪60年代,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将军深入扬州方巷镇蹲点调研,与方巷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不仅编教材、办夜校扫盲启智,更是卷起裤腿治理河塘、修筑堤坝,还亲力亲为修缮危房、接济孤寡,把群众当自家人,把群众事当自家事。在深入一线的实践中,张爱萍将军总结出了全国推广的“方巷经验”,树立起一座为民造福的精神丰碑。基层是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也是锤炼作风的“练兵场”。党员干部当以张爱萍将军为榜样,始终“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时刻牢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将工作的“切入口”和“破题点”牢牢对准群众的安危冷暖,努力在与人民群众的同频共振中,将枝叶关情的初心,化为心心相印的民心。

基层天地广阔无边,年轻干部大有可为。何以能有为?何以成大为?答案就在于过硬的作风。面对发展中的“难关”和“险阻”,我们既要自觉将“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融入血脉、见诸行动,更要切实将“可为”之势转化为“有为”之实,用过硬作风展现新作为,用扎实业绩交出新答卷,用无悔奋斗践行初心与使命,用蓬勃朝气汇聚推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

(作者为江苏省委党校第10期中青年干部培训三班学员、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党委书记)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