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建设中华民族 共有精神家园
2025-10-21 10:2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方 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重要论述从文明演进与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紧密耦合,为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植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演进史、融合现代文明特质、承载民族复兴使命的价值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有机统一。从传统“天下观”到现代“共同体意识”的嬗变是价值共同体的内核升华。中华文明历来蕴含“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的公共价值追求,形成了以“公共性”为核心的价值基因。进入新时代,这一传统价值基因升华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现代价值体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现代传承凸显出文化共同体的连续性特质。从文明演进脉络看,各民族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云贵高原的民族生态智慧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相呼应,草原民族的互助精神与“守望相助”的文化传统相契合。“一体”是文明凝聚力的核心,“多元”是文明丰富性的体现,二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色。这种“多元一体”格局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确保了中华文明在现代转型中根脉不断。情感认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灵魂”。从长征精神中蕴含的“生死与共”,到抗战记忆中凝聚的“家国情怀”,再到脱贫攻坚中彰显的“上下齐心”,每一次共同奋斗都强化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情感。从“历史记忆”到“实践共创”,使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观念形态转化为情感自觉,成为最具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系文明存续、民族未来、国家发展的根基性战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能凝练共同价值、传承文化根脉、凝聚民族情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引领”,形成全体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文明互鉴的“安全屏障”。当今世界,思想文化领域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质上是在全球文明格局中坚守中华文明主体性的“战略举措”:一方面,通过深化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研究阐释,让全体中华儿女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与世界意义;另一方面,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文明“和合共生”“天下大同”的核心理念,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叙事垄断,为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了“中国视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文明更新的“核心引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两个结合”的重要实践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摆脱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具备现代文明的“时代特质”;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民为邦本”“守正创新”“自强不息”等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实践方略。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问题,以理论武装筑牢“价值共识”根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研究阐释,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理论平台系统开展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理论成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提供“学理支撑”。构建“全学段”教育体系,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融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全过程,力求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群体”的效果。创新理论传播方式,利用短视频、直播、虚拟场景等新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象的文化产品,筑牢“价值共识”根基。

以“创造性转化”激活中华文明基因。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如将《格萨尔》《玛纳斯》《江格尔》等民族史诗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相结合,推出多语种版本的舞台剧、数字藏品等;将民族传统技艺(如苗族银饰等)与现代设计、乡村振兴、文旅赛事等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赢。构建“中华文化符号体系”,提炼汉字、长城、春节、龙舟等具有广泛认同的文化符号,融合各民族特色元素,设计“中华民族共有视觉标识”,广泛应用于公共设施、文化活动、城市建设、国际交流中,让中华文化符号“看得见、摸得着”。

以“共同富裕”筑牢物质基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需与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让发展成果成为“精神认同”的坚实支撑。持续对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数字经济、特色农业等优势产业,如在云南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在新疆发展特色林果产业,推动民族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建立“共同富裕示范区”,在民族地区选择基础较好的县(市、区),开展“民族地区共同富裕试点”。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就业创业,缩小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让各民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技术大学人文学院。本文为2022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辽金元民族作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2022SJYB2174〉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